普遍功能脊柱与汉语句子的自足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琼鹏,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聚焦汉语完句的层级效应,结合跨语言语料,提出一种重新思考汉语句子骨架基本架构的主张,即汉语句子骨架由若干内部存在层级关系的普遍功能成分组成,这些功能成分呈脊柱结构由高到低排列为:话语衔接层>时间锚定层>观察视角层>事态分类层。以往分析中揭示的不同的完句手段本质上是不同功能成分的外在实现形式。承认普遍功能成分对语言形式的制约作用,可以更精细地处理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而为汉语句法研究如何突破印欧语言学的固有框架,但同时又不失一定普遍价值,提供了新方向。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完句现象,探索汉语句子骨架的组成部分及其架构原则。完句现象指的是在中立语境下,即使是语义概念信息完备的骨干结构,也需添加一定成分才能自足的现象(胡明扬、劲松1989)。汉语的完句手段有多种形式,如添加句末语气词、情态助词、否定词、体标记,等等。例如(“%”表示句子不自足):

      

      汉语学界对完句现象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吕叔湘(1942/1956:278)和龙果夫(1958:149)。多年来,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Tang & Lee 2000;Tsai 2008;Sybesma 2019;贺阳1994;黄南松1994;孔令达1994;沈家煊1995;竟成1996;胡建华、石定栩2005,等等),但学者们也承认,当前对完句现象的解释还不够充分,对其理论价值的挖掘也远远不够(Sybesma 2019;李泉2006;顾阳2007;郭锐2015)。

      事实上,不同的完句手段具有不同的完句能力(本文称“完句的层级效应”),譬如:1)相较于其他完句成分,语气词具有更强的完句能力,如例(1a)所示,骨干结构可通过添加语气词直接完句;2)体标记的完句能力弱于语气词和情态词(Tsai 2008;郭锐2015);3)体标记内部还存在差异,如郭锐(2015)观察到,口语“”的完句能力弱于书面语“”,Tsai(2008)也指出“在”的完句能力强于“着”。那么,如何解释这些完句手段之间表现出的完句能力的差异呢?层级效应为重新审视汉语句子骨架的基本架构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纳“普遍脊柱假设”(The Universal Spine Hypothesis)(Wiltschko 2014),结合跨语言语料,尝试提出一种既能兼顾汉语特点,又能自洽于跨语言事实的新方案。

      2.前人研究

      围绕汉语完句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若干不同解释。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语用信息论、指称允准论、时间锚定论等不同思路。

      1)语用信息论。语用信息论是一种偏向语用的分析思路(黄南松1994;孔令达1994等)。黄南松(1994:445)认为,当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在听话人耳里“是完整自足的,它自然是自主的”。孔令达(1994)认为信息量的大小与句子自足之间存在相关性,如例(2):

      

      例(2a)表示具体的动作,信息量小,听话人会觉得这个句子只是陈述一个次要信息,其他主要信息会随后出现,所以基本不自足;相反,例(2b)表示非具体的、抽象的动作,信息量大,可以构成句子的主要信息,因而比较自足。如果句子添加定语、状语或虚词等增加信息量,就能起到完句作用,如例(3):

      

      语用信息论能对某些现象作出一定程度的说明,但理论本身可操作性弱,解释适用范围有限。首先,信息量大小是比较模糊的概念,难以清晰界定(Tang & Lee 2000;胡建华、石定栩2005)。其次,基于信息量大小的分析并不能从前文的观察中得出结论。再次,这种分析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譬如语气范畴总是能完句,但添加新信息的情状范畴反而不能完句。试比较例(4)中各句,(4c)虽然有状语“悄悄地”,添加了新信息,但仍不能完句。

      

      2)指称允准论。胡建华、石定栩(2005)提出指称允准论。他们认为所谓的句子不自足,是指句子中存在未受到约束的自由变量。要约束自由变量,结构中的指称特征要得到允准。动词短语(VP)要与时范畴结合,投射成屈折词短语(Inflection Phrase,IP),名词短语(NP)表示属性,要与限定词(determiner,D)结合,投射成限定词短语(DP)。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