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名还是道姓?  

作 者:
陈平 

作者简介:
陈平,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修辞学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扼要叙述汉语和英语姓名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围绕汉语和英语姓名用作指称手段时表现出来的特点,侧重讨论四种相关现象,提出两个观点。四种相关现象是:1)汉语历史上专名指称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英语,历史上中国王朝对于姓氏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英国宫廷;2)当代汉语常用姓氏的覆盖率很高,同姓远远超过同名,姓氏的使用频率高过名字;3)当代英语常用名字的覆盖率很高,同名远远超过同姓,名字的使用频率高过姓氏;4)英语常用名一般都有一些变体,有的甚至达几十种之多。两个观点是:1)除了单纯指称作用,姓名使用同时还传递其他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示双方熟悉程度,或彼此关系远近。从信息载荷角度出发,现代英语称名一般相当于汉语道姓,即James、Emily相当于“老李”“小王”;2)基于下面两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原理进行逻辑推衍,上述现象和观点是必然结果。这两条原理是:a.语言成分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它与其他相关成分在系统中的对立;b.香农(Shannon)的信息熵原理——信号的出现概率与其信息量呈反比关系。最后讨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能给语言理论研究带来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字号:

      汉语和英语在专名使用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有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书中写道:有一位叫“王铭山”的人在英语国家工作,将自己的姓名由汉字转写为拼音,同时入境随俗,按英语习惯,名字在前,姓在后,即Ming Shan Wang。对于不懂汉语的同事来说,Ming就是他的名字,用来称呼他时与其他英语名字无异,一般以降调Ming\出现,汉字“铭”本身的阳平字调自然是完全没有了。办公室某位女孩叫他Ming\,显然表明她知道他的名字,对他比以前熟悉了,但王先生明白,这种称呼方式就像使用普通英语名字一样,“什么特殊意义都没有”(he will understand that “it does not mean a thing”)。但是,如果有人跟王先生说汉语,称他“铭Ming/”,保留阳平字调,除非此人是他太太,或是家中长辈,否则王先生会纳闷:“你是谁,居然叫我‘铭Ming/’?”(who are you to call me Ming/?)。同样一个音节,用作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功能大不一样,使用英语名字称呼人是日常交往中的常事,一般不会传递什么特殊意义,而汉语名字使用上则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单音节名字,不是随便可以叫的(Chao 1968:517-518)。Scollon & Scollon(2000:135-137)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叫Andrew Richardson的美国商人在飞机上认识了一位叫Chu Hon-fai的香港商人,交换名片后美国商人让香港商人称他为Andy,而香港商人最希望的是两人以姓相称。香港商人还有个英文名字David,美国商人如果不愿称他的姓氏Mr Chu,也可称他David。但是,美国商人坚持用中文名字Hon-fai而不是David称呼对方,自认为此举是表达对华人种族和文化的尊重与友好,结果惹得Chu先生内心非常不高兴,因为他认为只有少数人可以用他的中文名字Hon-fai称呼他①。

      赵元任和Scollon & Scollon观察到的现象在当代汉语社会是普遍存在的。腾讯集团老板马化腾,英文名字是Pony,阿里巴巴集团老板马云,英语名字是Jack。公司员工非正式场合用Pony、Jack旁指甚至面称他们的老板,应该不会引起什么诧异。但是,能直接用他们的汉语本名“化腾”或联名带姓“马云”称呼他们的人,相信公司上下没有几位。另据媒体报道,一位名叫“何跃骥”(此处隐去真名)的地产老板,酒店登记只用英文姓名Steven He,并规定周围人可以称他“何总”,但不能叫他的中文名字。

      我们还注意到,遇到陌生人,问一声“贵姓”或“怎么称呼”,是很普通的事情,但如问“请教尊姓大名”,有人或许会稍感不快——你是查户口吗,问这么多干什么?萍水相逢,一般情况下可以告诉对方自己的姓,但连名字也说出来则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的。我们周围不太熟悉的人,往往只记得他们的姓,如“老李、小王、张处、王局”等,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该如何写,这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形。当代英语社会正好相反。陌生人互相介绍,除非是正式场合,一般都是给名字,不给姓。下面是我去年看电影《无暇赴死》(No time to die)时,随手记下的主角James Bond同初次见面的Nomi之间的对话: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Nomi.Yours?

       Nomi你呢?

      —James,call me James.

      James,叫我James。

      Nomi是名字还是姓,电影中没有交代。下文会讲到,除了特殊语境,当代英语社会单独用姓称呼别人是很没有礼貌的做法,我们因此可以将Nomi作为该人的名字理解。James Bond只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没有说出自己的姓。与汉语中的情况相反,生活在英语国家的人对自己周围大多数认识的人,无论熟悉不熟悉,往往只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姓氏。

      基于上述语言事实,下文将首先扼要叙述汉语和英语姓名的起源与发展,然后围绕姓与名在英语和汉语中用作指称手段,侧重讨论四种现象,提出两个观点。四种现象是:1)中国历史上专名指称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英国,中国王朝对于姓氏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英国宫廷;2)当代汉语常用姓氏的覆盖率很高,同姓远远超过同名,姓氏的使用频率高过名字;3)当代英语常用名字的覆盖率很高,同名远远超过同姓,名字的使用频率高过姓氏;4)英语常用名一般都有一些变体,有的甚至达几十种之多。本文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除了单纯指称作用,姓名使用同时还传递其他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示双方熟悉程度,或彼此关系远近。从信息载荷角度出发,现代英语使用名字一般相当于汉语使用姓氏,即James、Emily相当于“老李”“小王”;2)基于下面两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原理进行逻辑推衍,上述现象和观点是必然结果。这两条原理是:a.语言成分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它与其他相关成分在系统中的对立;b.香农(Shannon)的信息熵原理——信号的出现概率与其信息量呈反比关系。最后讨论,本文的发现能给理论语言研究带来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