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模型: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

作 者:
王申 

作者简介:
王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批评当时的纸币制度和纸币流通中的问题时,南宋议论者常选择、删削乃至虚构北宋交子的形象,将其塑造成纸币制度的理想模型。在他们的设想中,作为理想模型的北宋交子,拥有充足并能够即时兑现的现钱作为本钱。但这些议论或将制度规定同时视为交子的真实流通状况,或只谈制度设计并有意忽视交子流通中的弊病,使得作为理想模型的北宋交子形象与真实的北宋交子相去甚远。而在现钱铸造不足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将茶、盐等专卖品作为纸币的价值保障,并利用多种国家财政资源调节币值,降低现钱对纸币的重要性。因此理想模型只能成为批评纸币流通中弊病的参照物,无法成为评价南宋纸币制度有效性的标准。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既不合史实,又非南宋纸币制度效法的典范,这是由理想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和南宋财政状况所决定的。解读古人对制度的认识,既要分析这些认识与制度本身及实践状况的差异,又须洞悉制度的运行机制。由此对议论文本的解读才能超越字面,回应更深层次的制度议题。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北宋交子的流通为起点,纸币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南宋后,作为交子继承者的钱引继续行用于四川,朝廷又在不同地域内,长期、大量地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淮南交子等多种纸币,使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随着发行量增长,纸币逐渐出现通货膨胀,财政、物价乃至社会控制都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现代学者笔下的研究议题,更是时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当时既涌现出了提出“钱楮母子”说的杨万里、秉持“钱实楮虚”说的杨冠卿等一批对货币理论较有建树的士人,又有大量官员在财政运作中建言献策,并实践了某些货币政策。

       前人梳理南宋人关于货币的代表性议论,已有许多成果。①这些议论试图观察纸币困境的起因、表现、后果,抽象出某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逻辑,进而为朝廷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既有研究也在整理宋人议论的主要内容后,参照现代经济知识,归纳宋人说法所体现的某些经济学原理,论辩其是否能够成立。可以说,今人对于南宋货币议论的研究,主要是以理论原理作为讨论对象。

       然而,除了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林駧《古今源流至论》和宋元之际的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少数著作对纸币历史做出了相对严谨的考证,并被研究者视作讨论宋代纸币制度的基本史料外,绝大部分宋人议论的落脚点或是说理,或是论政。尽管多少提及了纸币制度的沿革变化,这些议论并不以历史考证见长,相反还多将过去的制度改写为论证自己观点的注脚。因此,作为纸币制度源头的北宋四川交子,虽时常在南宋人的货币议论中现身,其形象却与真实情况不尽相同。议论者为了更好地实现论述目的,选择、删削乃至虚构北宋交子的形象,将其塑造成纸币制度的理想模型。看似逻辑缜密、说理密实的南宋货币议论,其实也包含了许多有意为之的“不真实”之处。这些“不真实”并非无用,恰恰投射出议论者对于理想纸币制度的关切之处和设计要点,并在分析议论观点的理论内涵之外,给予了我们利用和解读南宋货币议论的另一种可能性。本文试图从整理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入手,考察这些形象与真实的四川交子之间的差异,进而说明南宋人究竟重视纸币流通中的哪些要素,他们理想中的纸币制度是什么,他们的意见能否作用于南宋货币实践,以期为我们进一步挖掘宋代纸币思想提供一些新的向度。

       必须说明,本文所称的货币议论主要指南宋人讨论货币问题的奏疏、劄子、策论等,不包括历史考据专论。

       一、北宋交子制度及流通状况述要

       北宋交子的制度与流通状况,是货币史、财政史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议题。②此处试从前人研究中归纳几个北宋交子的关键性质,稍作解释。这些性质对说明北宋交子的制度与流通状况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亦是南宋议论所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官营北宋交子具有浓厚的财政性质

       交子起源于民间经济,一般认为铁钱过重、难以搬运因而无法满足经济活动的需求,是交子产生的重要原因。私营交子起初由16富户主办,后因主办者经营不善,无法按承诺兑现而陷入困境。天圣元年(1023),新设的益州交子务接管交子发行工作,③交子由私营转变为官营。这是交子进入财政的开端,但其影响力仍局限于四川本地。使交子具有国家财政意义的事件,是宋廷将其投放于陕西,购买军需粮草。大致的运作流程,可见天圣四年(1026)三司的说明:

       辖下秦州所入纳粮草,取客稳便指射,赴永兴、凤翔、河中府及西川嘉、邛等州请领钱数。准益州转运司牒:近就益州置官交子务,书放交子行用,往诸处交易,其为利济。当司相度辖下延、渭、环、庆州、镇戎军等五州军最处极边,长阙粮草。入中客旅上京请钱,难为回货,兼榷货务支却官钱不少。欲乞许客旅于前项五州军依秦州例入纳粮草,于四川益州支给见钱或交子,取客稳便请领。④

       筹集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军需,是北宋国家财政的一大要务。交子被指定为支付陕西粮草和籴的工具,使其真正走上国家财政运作的前台。自此,交子不仅仅是四川本地的流通货币,更是国家实现跨区域物资调度的重要结算手段,交子的发行、流通也就具有了浓厚的财政性质。相较于在四川本地的流通职能,交子的财政意义显然更在国家层面受到中央官员重视。南宋绍兴六年(1136),当时的中书省官员追溯称“交子、钱引并沿边籴买文钞,皆系祖宗旧法”,⑤将上述票据归为一类,可谓一语中的。

       (二)北宋官营交子不能完全兑现

       私营交子尚为货币兑换券,需保证兑现,16富户经营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无法履约。交子官营之初的发行制度保留了许多私营时期的做法。李攸《宋朝事实》记载“侯有人户将到见钱,不拘大小铁钱,依例准折交纳置库收锁,据合同字号给付人户,取便行使。每小铁钱一贯文,依例克下三十文入官。其回纳交子,逐旋毁抹合同簿历。”⑥从“回纳”“合同字号”“合同簿历”等词汇可知,早期的官营交子仍是一种兑换券,依合同在人户和官府之间出入。随着交子流动范围扩大、转手率增加、发行量扩大,其日渐渗透于货币流通领域,要求“一一对应”的合同兑换体系被弃用。⑦以新一界交子兑换旧一界的换界制度成为官府循环交子的主要方式。根据每界交子的发行数量,基本可以认为新一界交子全额回收了旧交子,官府事实上不再组织日常兑现。⑧此外,按天圣时期的制度设计,交子一界发行125万余贯,备本钱36万余贯,但本钱“新旧相因”,并不用于日常兑现。⑨可以认为北宋官营交子是以铁钱为本钱的不兑现纸币。南宋钱引沿用了换界制度,也要求全额换界。少数收换不尽的钱引,被称为“水火不到钱”并成为总领所的收入。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