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政策是台湾地区各主要政党政治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两岸关系定位,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等方面问题;二是两岸的交流互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人员等各方面的交流交往。前者起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受制于、服务于前者。①从民进党成立,到其将“台独”内容纳入党纲,使得该党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分离主义倾向。②这也为民进党大陆政策定下了基调,正如民进党自己承认的:“我们的党纲,早就提出了我们大陆政策的基调”③,即这是一个以两岸分离、“一中一台”为出发点的大陆政策。 一、基本立场 民进党分离主义下的大陆政策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立场: 第一,坚持“台湾独立”或“台湾主权独立”,始终是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基本主张。④民进党大陆政策的核心是坚持“两国论”的政治定位,即把两岸定位为“两国”。“台湾主权独立,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且台湾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既是历史事实又是现实状态,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之共识。”⑤“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现行大陆政策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民进党内部的主流认知即“台湾事实主权独立”“两岸关系是两国关系”等。⑥2011年2月,蔡英文提出:“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一方面,蔡英文不得不正面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明确提出“这个‘和’,就是和平发展的‘和’”;另一方面,蔡英文有意识地回避了“九二共识”等敏感话题,把两岸关系的论述建立在“一中一台”“一边一国”的基础之上。⑦同年8月,民进党抛出所谓“十年政纲”,将其定位为“对下一代的承诺”,并企图通过凝聚“台湾共识”开启“理解互信、稳定前进”的两岸新局,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国家主权与台湾前途由人民决定”的分离主义立场。⑧事实上,蔡英文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思维,刻意对两岸关系进行模糊性处理,不愿意讲清楚两岸关系是一国内部关系,而非“国与国关系”。简言之,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一方面要求大陆在“不预设政治前提”⑨背景下展开对话,但另一方面却把民进党既有的分离主义立场作为两岸进行所谓“有意义对话”的前提。对此大陆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 第二,不承认“九二共识”,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是1992年两岸各自授权民间团体,即祖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与台湾地区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事务性协商不涉及其政治含义”所达成的共识,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民进党长期以来一直拒绝承认与接受“九二共识”,甚至否定“九二共识”本身的存在,相关例子不胜枚举。2000年6月,陈水扁公开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7月31日,陈水扁将“九二共识”歪曲为“九二精神”,声称“两岸可以从没有共识的共识开始,本着九二年的对话、交流及搁置争议的精神,重启对话”。在2004年10月的“双十讲话”中,陈水扁又企图以“九二香港会谈”来回避“九二共识”。蔡英文同样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多次公开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识”。2014年,蔡英文提出了沿用至今的所谓“维持两岸现状”政策,表示会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但就是始终不愿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依然拒不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完全破坏和摧毁了两岸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以认同“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互信,导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陷入复杂严峻状态。概言之,民进党最先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后来认为“九二共识”不是“唯一选项”,还提出许多替代概念语词,包括“九二历史事实”“九二会谈精神”“九二共同认知”“九二会谈事实”等,但却拒绝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本身的存在甚至“污名化”“九二共识”,其大陆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去除“一中框架”。 第三,倚靠国际反华势力与祖国大陆对抗。民进党一直以来都把寻求美国的支持,作为增加其对抗祖国大陆的“筹码”。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即明显存在这种倾向。“陈水扁曾明确表示,美国军售台湾不是带来战争而是和平,希望美方在两岸关系上能扮演更积极的角色。”⑩蔡英文上台后,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和博弈加剧大环境下,民进党当局“一边倒”靠向美国,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同形形色色的敌对、分离势力勾连,对抗祖国大陆。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延续“前朝”的做法,强化与中国大陆的全面战略竞争,而民进党当局则“见猎心喜”,不惜牺牲台湾民众的福祉来争取对美国的战略和经济依附,在“倚美谋独”道路上更加肆无忌惮,“挟洋自重”对抗祖国大陆。与此同时,蔡英文当局也深化了对日关系,在钓鱼岛、冲之鸟礁等问题上极力迎合日本政府的立场,意图以此换取日本对其分离主义行径的支持。简言之,蔡英文当局为了对抗祖国大陆,可以牺牲台湾民众的任何利益以换到美日等反华势力的支持。原本为了台湾民众的更大福祉,民进党当局应当积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但它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加入以美国反华势力为首的国际反华联盟,阻挠祖国大陆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演变过程 (一)民进党成立初期的大陆政策 民进党分离主义下的大陆政策以其党纲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同时,民进党还发表了许多涉及两岸关系的重要政策文献,如“4·17决议文”“10·07决议文”等。这一时期的大陆政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主张“台湾住民自决”阶段(1986年11月至1988年4月)。民进党正式成立之时,便继承了“党外”时期所鼓吹的“住民自决论”,把“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正式写入党纲。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抱持相当积极开放的态度。1987年3月,民进党开始发起推动台湾民众到祖国大陆的“返乡省亲”运动,并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四处奔走呼吁,对促使国民党当局早日开放探亲,客观上起了积极的作用。1987年10月,民进党表示要制定一个“最健全、也最符合人民需要”的大陆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开展两岸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体育交流、科技交流,同时促进双方的通邮、通商、通航等。在这一阶段,民进党虽然是基于扩大其社会基础的考虑,积极支持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但在客观上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2.提出“台湾主权独立”阶段(1988年4月至1991年10月)。1987年11月,民进党通过“台独言论自由决议文”。1988年4月,民进党又通过“四一七主权独立决议文”,继续鼓吹“支持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并声明台湾主权未属于任何国家”。(11)1990年10月,民进党通过了“一〇〇七台湾主权决议文”,重申所谓的“本党党纲自决原则及台湾主权独立”。(12)至此,民进党基本上确定了“台湾主权独立”这一分离主义理念,并由此将未来两岸关系定位为“两岸一边一国”。随后,民进党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分离主义性质的活动,比如推动“制定新宪”、组织“台湾主权独立运动委员会”、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运动等。与此相应,这一阶段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扮演越来越负面的角色,并逐步将祖国大陆视为“具有敌意的准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