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2)04-0058-08 DOI:10.13818/j.cnki.twyj.2022.04.006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倡议以来,大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起来看仍停留在初级的台胞被动融入阶段,政策实施中诸多滞碍不时显现。大陆从操之在己的部分持续发力推进两岸社会融合,试图让岛内民众更多感受到大陆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大陆政策优势与制度吸引力,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之处,政策落实中的断点问题也未完全解决。推进社会融合有其规律可循,重点与起点应该放在扩大共同基础,加强社会认同,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形塑两岸共同的价值理念,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营造源源不绝的动力,逐渐向岛内释放正向影响力,从而逐步改变岛内社会现有结构与舆论氛围,向两岸社会融合的最终目标—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迈进。 一、两岸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基础 (一)两岸社会融合不能偏离社会融合的总体规律 两岸社会融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但推动其进程的理论依据却具有普遍性,必然要遵循普遍规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从理论上看,西方理论界关于社会融合的探讨原是从移民融入新社会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到实证都存在较大分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途径,即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趋于一体化的“同化论”、主流社会包容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的“多元论”和以实现社会共同体为目标的“整合论”等。[1]总起来看,社会融合基本含意就是指通过或是外来力量、或是内生原因生成的动力,努力将相异文化,甚至是相异种族融为一体,从而使移民群体相互间,或与原生群体间形成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局面。就已经被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检验证明的事实而言,欲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同化论效果最显著,也最持久,多元论则难免会因为主体文化的衰弱而逐步趋于瓦解,整合论的成功更是有赖于主体文化的持续生命力。而要想按照同化论的范式实现社会融合,其依托的只能是主体民族优秀先进的文明、文化所形成的感召力与凝聚力。这种融合过程的重点不是融合本身,而是在融合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包容力与辐射力,没有这种力量就谈不上真正的融合。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融入起始阶段,更集中体现在示范与引领效果方面,最终将促成主体文化、文明呈波状式不断扩大的圈层发展,进而使周边,甚至是整个地区都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文化圈,相互间形成正向循环。这种融合的威力与意义体现在经典范例持续演化下的自觉遵从,由此产生出融合所想要取得的效果,即不断扩大的正向推进。 从实践上看,现今美国与古代中国分别代表了社会融合两条路径的显例,其能够成功的基础都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主流文化。美国模式可说是移民群体相互融合的成功范例,其因此号称是多民族的熔炉。尽管至今仍存在着种种因歧视造成的不平与弊端,但在其迄今二百多年的独立建国史中,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核心,以白色人种为基干,凝聚了多种族、多民族精英与文化精华的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不断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其国力持续扩张,终于在战后成功取代英国坐上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宝座。而古代中国则是主流文化吸纳边缘文化的范例,两千多年来汉族原生主体创造出具有强劲生命力与包容性的中华文明体系,一方面主动(强盛时期)或被动地(衰弱时期)吸纳周边民族的持续涌入,最终融合形成单一的社会群体,构成难以超越的群体规模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推行政治文化认同,借由所谓朝贡体系向外形成了由不同圈层组成的中华文化圈,但后者随着中华文明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侵夺而在近代被彻底瓦解。相对中美范例来说,二战以后出现的欧盟体系曾经在颇具创新性的整合理论引导下有过60年辉煌发展史,但在整合进程中也多次因欧洲文明本身的弱点而陷入停滞,近年来更受困于不断涌入的中东移民潮和英国脱欧冲击,其社会融合进程前景已不被世人看好。 两岸社会融合虽有其独特性,但未来发展也必然会遵循社会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陆制度与文化传统不断增强的向心力与包容力是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力量。由于两岸特殊的历史记忆,两岸社会融合不可能满足于融合本身,必然要承载起推动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两岸社会融合目前还仅仅进入了第一阶段,其最大表征是人员融入,即进入大陆社会的台湾同胞是出于追求分享大陆发展利益而参与到大陆社会融合发展中,这一阶段的两岸社会融合度可从多项指标加以检验,包括两岸民众的两岸社会参与度;两岸同胞在两岸社会的融入度;两岸民众平等享有基本社会权利与福利的程度等。[2]但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对这些人的包容与接纳,而是要顺利接入第二阶段,后者的最大表征是社会融合,让在大陆台湾同胞真正成为大陆同胞中的一分子,由此才能唤起留在岛内的广大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向往与归心,进而促进两岸间成功克服1949年以来因时空阻隔与制度差异造成的隔阂,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如此我们才能说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工作达成了应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利益共同分享上。 (二)两岸社会融合以经济融合为先导,又必须突破经济融合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