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果然”  

作者简介:
陈振宇,王梦颖,姜毅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当代修辞学

内容提要:

正预期标记十分罕见,因为一般预期实现不需要给予特殊的标记。汉语中的“当然”不是正预期标记,而是强断言(情态)标记。“果然”是正预期标记,而且涉及个体条件下的预期,因此语篇和语境中通常会表达特定的条件。但是在“果然”的绝大多数用例中,从条件推出的预期,说话者都怀疑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因此当它实现为真时,就出现了两层预期结构:当前信息符合前面的预期,所以是正预期信息;但不能肯定或无把握的预期的实现,也令人感到意外。这些“果然”句表达的是说话者的小概率预期。从新旧信息和正反预期信息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存在一个中间地带:新信息不但包括反预期信息,也包括无预期信息和部分正预期信息,只要这一正预期信息涉及的是小概率预期即可。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字号:

      1.1 预期理论

      预期的本质是指认知上的“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Heine等(1991)在讨论语法化的相关问题时,明确提出了“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s)这个术语。Dahl(2000:117)从言语事件参与者的预期角度将信息三分为正预期信息、中性信息、反预期信息。

      汉语语法学界的预期研究成果斐然。吕叔湘(2002:341)就已经使用“预期”来描述汉语的转折复句。吴福祥(2004)指出“预期是一种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的抽象世界,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密切相关”。此后的研究者多针对具体汉语现象中的预期问题,或者是汉语中表达预期意义和性质的语词、构式等展开讨论,如袁毓林(2006,2008)等。

      对预期理论加以总结和发展是近年来的事。陈振宇、王梦颖(2021)指出,一个完整的包含简单预期的语篇包括四个部分:条件O、预期P(M|O)、当前信息P(M)和预期性。其中前三个是语篇中的句子或小句(在具体语篇中,它们可能省略,其中预期部分是最容易省略的),最后一个预期性则是语篇的整体性质。如:

      

      “[]内的部分是语篇中表达的引发预期的条件O。有下画波浪线的是预期,P(M|O)指“在条件O为真的情况下对事件M的估计概率”。有下画直线的则是当前信息,P(M)指“所得到的关于事件M的概率取值”,下同。陈振宇、王梦颖(2021)还认为,预期部分实际上就是情态语句,并根据不同的情态意义分为“意愿预期、能力预期、道义预期、认识预期”等。按照产生预期的主体又分为“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行为主体预期”,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

      1.2 对正预期的研究

      研究者们更为关心的是“反预期信息”。吴福祥(2004)提出了信息量等级:反预期信息>中性信息>正预期信息。正预期信息的信息量(也称为信息价值)最小,语言中表达的机会也少,高度语法化的标记也很罕见。这里先解决一个术语问题。对当前信息与预期相符的情况,最早由吴福祥(2004)将其译为“预期信息”,相应的“果然”也称为“预期标记”。不过这样一来,“预期”这一术语就有两个不同的解读:

      1)一个是对事件的事前认识,不涉及事实性,如“出门的时候天就阴了,可能会下雨”。这里预先知道的条件是“天阴了”,在这一条件或知识背景下,说话者得出“可能会下雨”的预期。

      2)另一个是指事物的当前情况符合某方的预先估计,是对事实性与预先认识的关系的表达。比如“出门的时候天就阴了,果然,不久之后便开始下雨了”。“开始下雨”就是吴福祥所称的“预期信息”。

      由于“预期”同时承担了两个层面的意义,我们可能会出现“预期信息就是与预期相符的信息”这样拗口的表述。陆方喆、朱斌(2019)把这个术语改称为“合预期”,以便与“违预期”相对立(他们认为反预期是违预期中的一种)。单威(2017)把“预期信息”改成“正预期信息”,以便与“反预期信息”相对立。本文采用陈振宇、王梦颖(2021)提出的“正预期信息”和“正预期标记”的名称。

      早在周兴志(1986)对“果然、竟然”的逻辑分析中,已经初步解开了预期范畴的面纱。他用的是“预料/意料”这一术语,说“果然”表示“事与预料相合”,有“意料之中”的意思;“竟然”表示“有初意其不如此终乃如此的口气”,有“意料之外”的意思。对“果然”的预期性质的揭示,如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认为“果然”是副词,表示事情的结果与预期相符。侯学超编(1998)还加了一句“前文必有预料的或所说的成分”。其他工具书、教科书中的提法基本一致。谷峰(2014)则指出人类语言反预期标记种类繁多,而预期标记(相当于本文的“正预期”)非常罕见。

      一些学者提出汉语还有其他正预期标记,如邱闯仙(2010)认为“瞧”是预期标记,强调话语内容与说话者预期一致。吕为光(2011)认为“我说什么来着”经常与“果然、果不其然、应验”等词语同现,强调事件的实际结果与说话者此前的预期一致。谷峰(2014)则批评说,实际上,“瞧”和“我说什么来着”的作用仍然是引导反预期信息,只不过它们标注的是违反听话者预期的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把副词“当然”的意义描述为“表示合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张则顺(2014)因此概括“当然”的两个编码意义为:合预期(本文的正预期)和确信。他所说的“合预期”指说话人用副词“当然”来表明自己陈述的背景是一种包括听话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共有知识,说话人的陈述是以共有知识为背景的合预期推理。谷峰(2014)明确地说,汉语典型的预期标记(本文的正预期标记)仅有“当然”和“果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