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2)07-0079-10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22.07.009 考察20世纪中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对帝国主义问题的探讨。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里所言:“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又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①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历史进程就被深深卷入由近代资本主义列强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分析中国内部各种问题已经不能仅用传统的王朝兴衰律来进行,而是必须将其置于广袤的世界视野当中来审视,探索中国的振衰起微之道必须与不断认识外部世界相伴而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思考中国应如何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自处的方案。 有人出于对儒家思想中“讲信修睦”之道的服膺,认为以“文明国”自居的西方列强在外交中同样会奉行“讲信修睦”之道,因此可用以诚相待之法与之交往。有的人尝试效仿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做法,认为晚近之世乃战国时代的重演,因此希望在东西列强之间施展纵横捭阖之道,师法战国七雄之间的合纵连横,与某一强国联合来共同抵御另一强国,甚至主张聘请外国人担任中国政府的政治或军事顾问。庚子事变之后,随着大量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深度与广度上有了明显提升,受到当时流行于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潮的影响,彼辈多认为“民族帝国主义”乃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乃国与国之间的常态,中国为了生存,必须师法已经成为“民族帝国主义”的国家,在弱小之时努力自强,当强大之后也四处扩张。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或者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潮影响的精英阶层渐渐成为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领导者,他们认为,成为一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体系的一分子,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向美国靠拢,可以让中国实现发展。二战胜利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涉及经济、金融与交通领域的条约,使美国的资本与商品便利地进入中国,可以说就是这一政治路线的具体实践。然而,这些政治方案都未能使中国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将思考中国问题与审视世界局势相结合,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与反思,思考如何让中国走出近代以来的危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治纲领与斗争策略时,充分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开眼看世界”的传统,而帝国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分析世界形势的基本理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扼要回顾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救国“真理”的过程。他提醒人们注意,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寻求救国之道的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② 这个问题既是对近代以来各种关于外部世界认知方式与本国政治道路抉择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审视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政治纲领的说明。“先生侵略学生”现象的长期存在,表明近代中国面临着双重时代任务:一方面,作为落后农业国的中国要想在现代世界自立,就必须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警惕先进国家利用其先进以各种方式侵略中国,使中国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因为中国的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习,也不是为了迎合某一外部标准,而是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和摆脱近代以来的危机。中国自认“学生”,是由近代以来中国自身的症结所决定的,可是那些“先生”,其本心往往并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而是为了侵略或者支配中国。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曲折性与艰巨性,很大程度上就与这种双重任务本身蕴含的复杂性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判断,中国共产党强调对于世界形势尤其是帝国主义问题要进行深入探讨。从这一点出发,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对先前各种政治思潮的继承、批评与扬弃,从中可以审视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 近年来,随着全球史范式在国内的流行,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中的世界视野出发,分析中国近代政治与思想变迁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章永乐在分析康有为的思想时强调,要注意康有为是如何将中国问题置于19世纪以降的全球政治变迁中来思考的,这在方法论上对笔者颇有启发。③殷之光则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论述如何影响二战之后全球的反帝反殖运动。④梁展以清末革命党的论述为对象,分析了中日知识分子如何在交流与实践中形成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革命党自身的政治论述。⑤傅正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东方问题”的论述,梳理其如何影响20世纪中国革命者形成关于世界大势的判断。⑥不同于以上偏重个案的研究,本文着眼于将相关史事勾连起来,整体考察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世界局势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对于中国政治与社会矛盾的剖析,力求从思想史的角度呈现近代世界大变局下中国内部社会状况是如何与外部局势变化息息相关的,并厘清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革命者对帝国主义理论以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实际形态的认识与发展的脉络。 一、梁启超揭示“灭国新法”与晚清“帝国主义”问题之发轫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已在言论界引人瞩目的梁启超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除了继续撰写评论晚清时局的文章,还花了不少精力去阅读当时日本学者译介的关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领域的论著。据他自己回忆,这段阅读经历使他眼界大开,吸收了不少过去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尤其是关于近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变迁的知识。这让他在思考中国问题时能够形成比较广袤的世界视野,同时对当时东西列强的行动逻辑也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