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22)04-0033-11 DOI:10.14138/j.1001-4519.2022.04.003311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经历了一组类似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关系转向(Relational Turn)。在大量的跨学科文献中,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从“物质实体”转向了“关系实在”,从“实体思维”转向了“关系思维”。在多元化理论建构与系统阐释的背后,研究者们之间有一条密切相关的共识线索,那就是拓展关系研究的知识基础,开展对实体主义的克服与批判。伴随着这一学术路向的持续探索与推进,关系研究走过了萌芽阶段进入了青春期,现如今这个领域犹如青年一样,充满了活力与可能性。①而“关系教育学”(Ralational Education)就是这场运动在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结果,它形成于多元交叉学科中关系范式的研究启发和教育哲学的反思方法,其基本立场是主张教育的本质不是实体而是关系,根源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并塑造“关系中的能动者”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研究中的关系转向是建构性的,这种建构性不仅会拓展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性,从而为教育的未来开启新的可能性。 一、缘起:关系转向的兴起及其演进 对“关系”②范畴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关系研究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关系研究偶尔出现在一些学科内,如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项工作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涉及关系对行为发展普遍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分散且稀少。正如国外学者凯利(Harold H.Kelley)评价的那样:它似乎往往是由对“关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或从业者组成的松散集合。③很少有研究人员将随处可见的“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除了偶尔的例外,主要的期刊、教科书和课程大纲中基本没有谈论过这个话题”④。在教育研究领域,对个体学习过程的解释主要强调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内化,并将研究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忽略了现实生活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社会关系的塑造与引导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间,对关系的研究已经从一个新生的学术研究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研究域。沃尔什(Zack Walsh)等人勾勒出了这一学术场域的创造性发展(图1),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无所不在的关系正强烈地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存在方式与思维方式。赖斯(Harry T.Reis)曾这样评价:这是一门涉及人际关系的多学科科学,它拥有为增进人类行为知识以及为改善人类状况提供丰富框架的巨大潜力。⑥任何忽视关系维度的人类行为与发展科学注定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现如今,从事关系研究的学者不再像一个访客,虽然对关系的研究曾经依附于其他成熟的理论,而且仅仅是非常细小的一部分,但现在对关系的研究已经占据了众多专业领域,并有了专门刊登关系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如国际关系研究协会主办的国际性跨学科期刊《个人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
图1 关系研究的多维视域⑤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研究中有了明显的关系转向。⑦1989年,英国权威学术期刊《教育哲学》最早刊登了一篇关系主题的教育论文——《孤独:教育实践中的依赖、独立和相互依存》,由此拉开了教育的关系性本质研究的序幕。论文的作者格里菲斯(Morweena Griffiths)和史密斯(Richard Smith)颇具启发性地探讨了教育中“独立”与“依赖”两种状态,从而为质疑实体性教育理念打开了一个缺口。长期以来,西方教育传统始终将独立视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和品质,“人是理性自主的存在”这一康德式的人性假设是当代人理解教育主体的主要参照源;相反,学生的“依赖性”则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或者失败教育的典型。格里菲斯和史密斯认为,不承认人的依赖性,匆忙走向独立或催促孩子走向独立,并不会给孩子带来所预期的那种安全感;教育中广泛存在的对理性自治的解释,以及与自治紧密相连的行动,含蓄地贬低了情感的地位,而情感正是关系思维所支持的,没有对“真正的自我”和对关系情感的洞察,就没有显著程度的自治。⑧ 进入21世纪以后,关系研究已经逐渐出现在许多教育研究论著的论证与阐释中。伴随着全球各类相关教育主题会议的推动,一些论文集和书籍相继出版。《早年共同学习:探索关系教育》⑨正是这样一本根据会议报告编纂整理的论文集,书中共收集了17篇论文,涵盖了一系列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教育关系性本质的理解,它激发了国际学界对教育本身的深度认识、辩论与对话。自1989年英国刊物《教育哲学》发表第一篇关于关系主题的教育研究论文以来,时隔25年后,该刊物于2014年第48卷第2期专门以“关系教育学”为主题组稿了一期特刊,并于2015年由英国教育哲学学会将该期全部论文组织编辑出版,书名为《重新想象教育中的关系:伦理、政治与实践》。书中对教育中的关系范式进行了重新思考,不仅再现、拓展了教育研究关系转向的早期工作,而且为当代的教育研究开启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大量研究的主题旨在说明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默默无闻的事业,只完全致力于社会知识再生产和知识的枯燥传递,教育应当明确的是,与他人保持关系是教育的首要条件。重新想象教育中的关系,不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单调统一的回应,而是为了打开新的天地。⑩站在关系教育学的立场,教育主体不是“作为个体的自我”,任何受教育者都是“关系中的能动者”,他们的身份是由家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相互交叉的社会成员资格构成的,并在特定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生活关系中得以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