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原文出处:
当代文坛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是其整个哲学、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方美学、美育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应该从共产主义学说的视域来考察、把握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精髓。马克思关于美育的根本目标、实际上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就是达到每个个体和整个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本文首先重点考察了马克思的自由观和全面发展观。接着,从三个阶段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总体上同步发展的思想:第一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体现为原始的丰富性;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人的潜能的片面化、畸形化日益加深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逐渐集聚;第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丰富个性”。最后,集中概述了马克思的美育观。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是其整个哲学、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对西方美育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既有批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革命性的改造、创新和超越,在西方美学、美育思想史上开启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因此,首先,马克思美育思想必须在其整个哲学、美学思想的大视域中来把握,而不能仅仅从狭义的教育学或者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等等方面来理解。其次,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与他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历史发展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密不可分,其理论价值的先进性、批判性、革命性、前沿性均来源于此。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孤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美育思想。在我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是我们理解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准确、完整地把握他的美育思想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从共产主义学说的视域来考察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一 马克思美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关于美育的根本目标、实际上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根本目标,就是达到每个个体和整个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早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这里,“完整的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就此而言,马克思的美学美育思想与他的共产主义学说根本上完全一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在根基处与其美学美育思想相重叠。我们必须在其共产主义学说的大框架下来考察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1848年《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宣布: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恩格斯甚至把这一目标直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1894年,当《新纪元》杂志要求恩格斯用一段话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紧接着就引用了上面这段话。③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④。

      由此可见,培养、塑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和建设由这样的个人组成人类共同体,乃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建设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式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当然也是整个教育、包括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它的落脚点是人,是个体与作为共同体的人类。我们只有站在这个理论高度,才有可能准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的精髓。而在这个最终目标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两个关键词,也是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继承与超越关系的基本点。虽然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深化的过程,但是其根本目标和核心思想是一以贯之、没有改变的。

      (一)马克思的自由观

      关于自由,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极为复杂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首先是与人的劳动活动紧密结合的,是作为一般“劳动的尺度”而出现的。当劳动失掉了单纯外在目的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⑤。

      马克思据此认为,自由的活动(劳动)是人作为类的、区别于动物的一般本质。他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⑥,他又说,“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生产劳动。⑦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是在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类本质异化时,从相反方向、用与异化劳动对比的方式,来阐述非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生命活动(一般劳动)的自由的类本质的。他说,人的“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⑧,但是,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⑨,是一种“强制劳动”。换言之,在非异化劳动(人的一般劳动)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活动应该是肯定自己的、感到幸福的、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马克思还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1);“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2)。很清楚,马克思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阐明了人的一般劳动活动的自由、自觉性,肯定了自由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3)的本质。正是由此出发,马克思才提出了只有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著名命题: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