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科的最基础常识,不外乎发生于18世纪德国的命名事件,那标志着学科的诞生。同属该学科基础常识的当属德国古典美学,它在德国古典哲学内部为美学学科的主要范畴夯实哲学地基。倘若追问同时期法国美学的价值该如何认定,可能会令人踌躇。初看起来,无论是问题意识的起源,还是文献或议题的相继性,法国美学显得相对模糊。是否存在一种法国现代美学体系?本文对这个问题持肯定回答。笔者将17世纪至19世纪法国现代美学视作一种古典主义美学体系。以下将分三步论证:首先,从民族意识视角出发,历时性地梳理其缘起与历史节点;其次,整理出一套主要美学家及其代表性文献名目,呈现其彼此之间层累与呼应的密切相关性;最后,分析其生成、成熟与衰朽的生命历程,揭示该体系的论域与特征。 一、“美学竞赛”中的法兰西时刻 1961年12月8日,贡布里希在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发表演讲,讨论“普通知识的传统”。他谈及作为欧洲人共享遗产的古典文化,举例指出简·奥斯汀在德语地区、歌德在英语世界遭到的相对冷遇(贡布里希32)。看来,在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各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复杂进程中,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同时充当着促因与结果。启蒙运动进一步唤醒欧洲人的民族意识,各文化间的异质性愈发鲜明。民族文化的普及性难以企及曾以拉丁文一统欧洲书面语言的古典文化,以某种方式回归古典,成为文化振兴的明智选择。在这个进程中,各民族国家纷纷瞄准具有阶层区隔功能的“普通知识”(general knowledge),以占有这个共享地带,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观察视角提醒我们,现代美学的历史或许处于同一背景、同一进程之下。 从贡布里希那场演讲上溯三百年整,1661年,红衣主教马萨林病逝,二十四岁的路易十四开始亲政,其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因其文化上的悠远成效,这一政治事件成为法国美学史上第一个高光时刻。在那个巴洛克艺术统治欧洲的时代,路易十四选择古典主义作为对艺术的品质要求,通过加强文化艺术的集权化管理与扶持,用体制引导和保障文艺发展的方向。各学院、官方赞助制度的设立,使得文艺作品的题材与手法得到严格规限,自上而下地深刻塑造着古典主义美学观念。在此后半个世纪里,法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走在欧洲各国前列,文化上也引人注目地盘踞着霸主地位,尤其在17世纪最后二十年和18世纪开头二十年里,法兰西这块文化艺术高地强势地向欧洲各国输出其美学观念。法语在相当大程度上弱化了原本作为拉丁文之“方言”的身份,经法兰西学院的努力而转变为规范的书面(印刷)语言,有时甚至被用以题写碑铭。法国古典戏剧借助古典诗论的再阐发,雅化了意大利闹剧,也进一步提升了法语的文学尊严。这些文化要素,加之法国宫廷礼仪与艺术趣味等,逐渐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纷纷竞逐的“普通知识”。 语言对于民族意识的建构性,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里受到格外强调。在这一视角下,现代民族首先被看成一种不容否认的社会心理事实,它在资本主义、印刷科技、语言多样性的助力下取代了此前受宗教与神授君权观念支配的共同体意识,其中,语言是格外便利的想象工具。在上述意义上,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振兴意图是现代性进程的强劲双翼。从17世纪到19世纪,在与英语、德语文化圈的对话与竞争中,法国现代美学经历着或主动或被动的构建、冲撞、吸纳、调节乃至重建。 由太阳王登基之年向后推一百年,是法国美学的又一个高光时刻。1752年,《百科全书》第二卷出版,其中收入的论“美”(BEAU)词条由丛书主编之一德尼·狄德罗亲自撰写。该词条后来也称《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性的哲学探讨》(“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sur l'origine et la nature du beau”)。在词条里,这位启蒙先锋精炼地评述了历史上欧洲人对美的种种解释,用批判的眼光打量分别操持德、英、法语的美学前辈(沃尔夫、哈奇生、安德烈),进而提出自己的“关系美学”。狄德罗的美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法国主流美学的基本立场,诸如坚持美的客观性、区分美与快感、主动抵制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等,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关系”概念纳入美学基本术语。就其理论的客观效果而言,此举调和了美学客观主义(以安德烈为代表)与主观主义(以哈奇生为代表)之间的美学张力,赋予了法国美学传统新的生机。 几乎与此同时,德国美学在启蒙时代迅速崛起,带来一种崭新的学科模式。莱辛《汉堡剧评》曾在效仿法国还是英国之间谨慎权衡,反映出民族文化道路选择过程中的焦虑与敏感。1735年,鲍姆嘉通以新拉丁文形式发明“aesthetica”一词来表示感性理论,其希腊词源为“aisthesis”。1750年《美学》(Aesthetica)一书出版后,该词迅速被译作德语“
”。经赫尔德等人的推进,美学很快在德国大学里被制度化为哲学的分支学科。此即被沿用至今的“哲学美学”。至18世纪末,德国人已经发展出数种体系性的美学或艺术哲学。作为学科建制的必经之路,自19世纪中叶开始,德国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为美学写史。(Décultot 157-158;Bayer 5)至此,文化相对晚熟的德国,其美学的学科化、系统化则率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