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出现,至今已有五百年左右。自王阳明推出心学思想体系之后,便对当时的学术界造成极大的影响,并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思想主流,其思想不仅深刻影响近代的韩国、日本,而且对明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学术发展颇有影响。在当代中国,心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举凡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历史、文学等都对此特别予以关注,王阳明也因此被推崇为自孔、孟、程、朱之后的又一大儒。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对阳明心学的高度重视①,促使阳明心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传播。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从哲学、思想、文化、儒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就心学研究心学的情况比较突出,而从易学、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心学的成果不多,也不够深入。本文认为,只有从易学的角度来研究心学,才能明其本源,知其奥妙;只有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心学,才能明其功用,悟其妙境;当我们把易学、美学、心学融为一体时,不仅能使儒学思想的源流更为清晰,而且能更好地凸显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②,从易学、美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周易》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一、《周易》是王阳明一生中最用心精研的经典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卒于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终年五十八岁。因为他曾经隐居浙江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近年来,坊间流行一种新的说法,称王阳明是“牛人”,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左传》所提出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堪称是后世儒学的圣人。有些学者经过比较研究发现,王阳明除了建构心学和剿灭匪贼的重大成就以外,其才学不亚于同时代的著名才子唐伯虎,其书法风格遒逸可与历代名家相媲美。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成为中国历史上“真三不朽”的代表性人物呢?这个问题实难说清,但从他不平凡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或许能窥见一些答案。 据《年谱一》记载,王阳明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父亲是状元,祖父、曾祖、高祖都是儒学名士,先祖可以追溯到晋代的王氏望族。如果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可以说是有很好的遗传基因。但王阳明并非生而正常者,传说他在娘胎里待了十四个月,临诞生时祖母有云中天神送子之梦,“祖竹轩公异之”,故取幼名“云”,“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至今仍作为王阳明故居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阳明的童年时光主要是在此楼度过),可“先生五岁不言”,直到遇神僧指点,祖父给他取名“守仁”之后才会开口说话③。如此离奇的经历,并非空穴来风,允是有一定的依据,值得探究。这与先秦时期许多圣人的出生传说一样,看似荒诞不经,却意在说明:他们的出生是天意使然,绝非偶然。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他们成名以后被附加的神圣光环,借此以吸引信众。坊间甚至还有传说他的前身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得道高僧④,这就更加离奇,更加难以证实了。有鉴于此,研究王阳明如何成名成圣,还必须从他有可靠史料记载的经历入手。在他青少年的时代里,还有几件事值得注意。 (一)拥有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据《年谱一》记载,他虽然到五岁才会说话,但刚能说话便“一日诵竹轩公所尝读过书。讶问之。曰:‘闻祖读时已默记矣’”⑤,可见他自小用心好学,而且记忆力惊人。值得注意的是其祖父所“尝读过书”会是什么呢?史无明言,无法细述,大抵可推测是与儒学相关的,因为据《年谱一》说他祖父是一代名士,有著作行于世,曾“封翰林院修撰。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追赠新建伯”,而曾祖槐里子“以明经贡太学卒”,高祖遁石翁则“精《礼》、《易》,尝著《易微》数千言”⑥。如此记载,且不说其家学如何深厚,至少可以推证他祖父所“尝读过书”大多是儒学经典,很可能也包括《周易》。自幼便受到祖父和父亲这两位儒学名士的熏陶,而且主动用心学习,足见王阳明的儒学功底之深厚。 (二)少年时便有一个超凡成圣的远大志向。据《年谱一》记载,传说他十一岁就读私塾以后,曾遇相士指点说他日后将成为圣人,因此他便立志通过读书学圣贤,而不再是把登第博取功名当作读书的最终追求。 (三)十五岁时出游居庸关一个多月,开始有经略四方之志;看到国家内忧外患,“屡欲为书献于朝”,被他父亲“斥之为狂,乃止”⑦,可见他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是非常强烈的。 (四)对道门养生很感兴趣。传说他十七岁到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夫人,合卺(即结婚)之日,偶然闲行进入道观铁柱宫,与道士聊养生之说,竟相与对坐忘归。 (五)十八岁“始慕圣学”,相信“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改变以往豪迈不拘的个性。 (六)二十一岁开始研治宋儒格物之学,取竹子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乃随世就辞章之学”。⑧ 从二十一岁开始到三十七岁赴贵阳龙场之间,王阳明在醉心圣学的道路上做过许多尝试,他中了进士,也当了官,不仅深入研究程朱理学,而且对兵法、养生之学都有精究,也遁入山洞认真修行过,并开始觉悟释、道之非,但并未真正觉悟成圣的心法。从《年谱一》来看,有一点材料可以说明他是相信《周易》占筮的,即被贬贵阳龙场当驿丞之后,假装落水而逃遁到福建,刚好遇到二十年前在南昌铁柱宫认识的道人,劝他不要再远走他乡以免家人受害,在犹豫不决之时,“因为蓍,得《明夷》,遂决策返”⑨,由此可见他在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上受到《周易》的启发。 前已述之,王阳明自小受到儒学经典的熏陶,很可能在幼童时便已默诵过《周易》等儒经,青少年时代就认定人生第一等事是学圣贤,也精研过许多经典⑩,除了“五经”以外,对“四书”以及兵书、道书、佛典等都有过深入研究。但是,何以见得王阳明一生中最用心精研的经典乃是《周易》呢?他精研过《周易》是毋庸置疑的,无须多论。而说其“最用心”,主要有如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