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学方法与深化毛泽东研究的新路向

作 者:
张明 

作者简介:
张明,男,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E-mail:zmphilo@163.com。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文本学方法产生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将其运用至毛泽东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性。国外学者先期展开的关于“经验主义”批判的方法论论战,也从侧面证明了应用上述新研究路向的理论可行性。文本学方法的引入,为拓展毛泽东研究的理论视域、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勾画新的研究图景,开拓了多样可能性理论空间。然而,在此之前仍需确立使用这一方法的科学规范问题,如应当自觉区别“文献学”与“文本学”的内在差异性,避免将文本学方法局限为毛泽东文本的资料收集、版本考证等考据性研究。不能离开对毛泽东文本所生发的具体历史“场域”的科学分析,更不能以文本对抗、消解关于毛泽东思想史的研究,而应在思想史宏大参照系下勾勒文本的微观发展,通过对文本的具象化阐释叙述来做实毛泽东思想史的研究。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22.04.001

      自21世纪以来,文本学方法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而生发,在争论、热议之中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范式,开启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新路向。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考量还是知识体系的传统来看,毛泽东研究都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能否运用文本学方法拓展毛泽东研究的理论视域、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勾画新的研究图景,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以文本学方法在毛泽东研究领域能否运用、如何使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为切入点,通过确立文本学方法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科学规范,为进一步深化国内毛泽东研究提供有益思考。

      一 文本学方法介入毛泽东研究的可能性分析

      文本学方法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提出,最初始于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受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如何突破教科书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当时许多学者思考的核心问题。纵观当时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马克思思想“有根性”的消解。相关研究不是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出发,而是将马克思思想理解为“无根性”浮萍,即基于特定意识形态的考量而对马克思思想作出非历史性裁决。因此,在此过程中,不是回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而是首先抽象出一套所谓“原理体系”,进而运用原理“剪裁”思想史,从中提取符合需要的内容以证明“原理体系”的科学性。

      二是对马克思文本使用的主观性。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传统研究范式,在“辉煌史”架构(即马克思永远是正确的,即使存在不成熟之处也注定会完成其华丽转身)的指引下,将马克思文本视为毫无差别的同质性存在。因此,马克思的所有文本都可以被不分时空地直接加以援引,这是对马克思文本历史性内涵的人为掏空。并且,传统研究范式在文本的使用上也存在单一性误区,即主要关注马克思公开出版的“正式文本”,而对以手稿、书信等为代表的“生成性文本”和以读书笔记、札记等为代表的“亚文本”关注不够①。

      三是阅读方法上的僭越性。传统研究范式认为,文本可以直接呈现作者的思想,读者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以实现百分之百复原作者思想意图的目的。这种研究范式从根本上处于前现代主义的解释学幻象之中,忽略了作者视域与读者视域的“视差问题”。因而,文本学方法的另一重要理论意蕴,即是对阅读过程中作者、文本和读者关系的重新定位。有研究者通过对经济学话语的深层透视,寻求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原初语境,读出了马克思所留文字中没有说出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深度阅读法”②。

      由此可见,所谓文本学方法就是力图通过阅读作者本真存在状态的文本(在马克思研究领域中,许多文本都是后人基于特定意识形态或理论立场之上编辑的产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本真存在状态),努力回到作者的原初历史语境,在对文本的多元、科学利用基础上,推动读者与作者理论视域的融合,以实现具体、历史地反映作者原初思想意图的目的。尽管文本学方法在提出伊始即引起了不少争议,但由于它对马克思思想原初语境的深入挖掘、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具体历史性阐释,使得在研究过程中得以不断突破教科书体系的非历史性阐释与宏大叙事逻辑的限制,进而在实际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可以说,在近十年的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文本学方法逐渐成为热词。

      那么,生发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的文本学方法,能否运用于毛泽东研究领域?笔者认为,基于特定意识形态和知识、学术传统,国内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基本发展状况与国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本学方法在毛泽东研究过程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体系中,毛泽东思想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因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展开的。正如国外有学者明确指出的那样,尽管对毛泽东的学术性研究是建立在社会科学发展之上——社会科学的发展为深化毛泽东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方法论支撑,但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又始终深受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③。1949年以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很大意义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为动力④。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及其思想作出科学评价后,毛泽东研究的学术性不断凸显,成为从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本上享有共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因此,可以说,此阶段国内毛泽东研究与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处于同一发展平台,分享共同的发展路径。

      在当时很大一部分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学者那里,他们的理论背景都受到苏联教科书原理体系的影响。基于苏联教科书的“原理”、“教条”来阐释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成为当时学界研究的主流范式。当然,实事求是而言,传统研究范式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普及、宣传以及应用,确实作出了难能可贵的重要贡献。但是它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不足,今人不能一味地苛求。笔者所要阐释的新研究路向,也是建立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不过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对于深化毛泽东研究作出的一种探索性尝试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