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助推高校治理:职能、范式与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媛媛,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
审计与理财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其理念创新和制度安排对于高校的自我发展、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在推进高校治理进程中,要达到权力制约、责任履行和行政效率提升,离不开高校审计的职能发挥,高校审计又作为高校治理的一项制度安排,通过不断强化理念、方法的创新,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当然,高校治理的独特属性及复杂性,使得审计职能有别于其他范畴的审计,聚焦于教育目标实现,审计结果在于完善高校管理控制及人才培养。而不同高校治理进程和治理水平的差异,在审计协同治理的结构、内容、任务和方法上都要适时调整;显然,高校审计要服从高校治理的要求,为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不过,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已不适应高校治理的要求,审计职能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高校审计在积极融入高校治理体系的前提下,应重新审视职能定位,寻求新的路径突破。

      二、高校审计职能取向:为高校治理结构优化提供服务

      1.职能转型。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力“执行者”,其职能转变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审计职能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经济监督,而要担负多职能的服务角色,延伸到审计管理,要求提供管理咨询的增值型服务。以服务高校治理需求为导向,高校审计作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要做好查错防弊的工作,对高校受托的高层管理在重大决策、资源配置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对基层部门及责任人实施责任监督,还要对高层管理在重大决策、制度建设以及基层部门政策落实、制度执行等方面做出绩效评价,这些方面都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审计实际上已成为服务于高校全面治理的重要凭仗。以突出学校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审计的评价建议,帮助高校完善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扎实各部门责任履行,最终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审计项目实施都要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及高校建设而展开,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决策层解决治理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2.职能定位。

      审计职能转型,关键在于理清新的职能定位,而定位反映的是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背景下,审计工作在实施审查和评价一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同时,应发挥建设性作用,着力于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完善中深层次问题的审查与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更有效路径。由此,审计应跳出“为控制而审计”的思维范式,审计视角将由关注微观执行层向宏观战略层倾斜,在做好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的同时,更好促进组织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高校治理包括制度建设、资源利用、部门效率和教育目标实现等多层面内容,高校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手段,着眼于“管理+效益”,其职能应定位于创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积极参与学校战略、经济决策、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学校发展事务,并对内部治理结构运行的绩效进行评价。目前,大部分高校审计侧重于事后的查错补漏,大量工作具体于财务收支、经济业务的细节,没有能从学校治理高度着手,难以从机制上、价值创造上全面服务于高校治理的需要。

      3.职能分解。

      高校治理带来高校审计职能转型和新定位,其服务的专有属性不断得到强化,既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环节达到了制衡目的,又能跳出具体操作的传统束缚框架,从高校治理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制度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其职能已涵盖高校治理的全部活动。

      评价与监督。此项职能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高校审计概念化、既定式的部门分工和责任,审计有责任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监督检查,对各部门的责任履行评价建议,并通过跟踪审计督促审计整改,使各种经济活动和管理更符合制度要求,并且对学校内部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及高校运营风险进行监控,达到内部控制精细化、精准化。总体上,其基本职能旨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强化管理,达到纠正错误、严防弊漏、提高效益的目的。

      咨询与建议。监督和评价更多是发现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审计职能还要进一步延伸,被审计对象更期待的是提供咨询建议,审计需要提供更多这样的增值服务。从内容上看,审计建议更侧重于管理流程、风险控制,审计重点从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向政策落实、履职尽责、揭示风险等管理范畴演变,审计咨询与建议的职能在扩大,其影响越来越高。对于高校治理而言,咨询与建议重在发现治理中的问题,并通过揭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达到高校治理优化,审计工作更多聚焦于学校风险管理和部门绩效,其活动范围涉及高校制度建设、教学效果、科研成果、责任落实的各个方面,其职能也更倾斜于体制、机制的构建,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高校制度建设。

      考核与修正。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到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执行效率做出审核和评价,是审计参与治理的又一项职能改变。高校主要业务活动具有更强专业性,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绩效审计的内容分解最终归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以契合高校治理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部门的绩效审计是以评价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为重点,以部门协同管理和执行力度为主线,从管理机制健全、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施绩效审计,具体指向的是部门责任履行以及服务于学生教学水平、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对于项目的绩效审计是对照预算目标和具体指标,考核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率、进展程度、服务满意度等。通过部门与项目考核,变审计监督为绩效考核,达到制度化考核的效果。

      三、高校审计因应高校治理的审计范式改变

      1.由单一情形审计向全面型审计转变。

      传统审计只关注经济责任的审计,而现代审计已扩展到绩效审计、风险审计,不仅审查制度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还要考核管理运行的效率性、效益性,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全覆盖。从审计过程来看,审计已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的审计前移,重在对风险进行预知和防范,而不仅是揭示问题。事实上,从国家治理实现社会综合性发展的目标以及全社会参与的属性认识,审计不仅要全面介入治理的各项社会事务,更要介入全部的治理环节。由此出发,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高校审计也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点,对学校制度建设的合理性、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资金的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在专项资金使用、基建、后勤、科研、资产等领域实现审计全覆盖。而由全面性审计延伸到全过程审计,对重大项目审计,要审查其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性;对风险点较大的领域,要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聚焦风险预知和发现问题,加强审计跟踪,为审计整改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实现高校治理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