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现状和改进对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茜茜,宋夏云,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注册会计师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合理保证审计质量。本文从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审计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应用领域及其目的,并在分析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改进对策。

      审计重要性(Audit Materiality)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实务中,审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贯穿审计工作全程,相关判断恰当与否将对其成本、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对重要性概念的运用提供更多指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在2015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声明:重要性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征求意见稿)》(IFRS Practice Statement:Application of Materiality to Financial Statements),并于2017年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声明2:作出重要性判断》(IFRS Practice Statement 2:Making Materiality Judgments)。2019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经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同年3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相关应用指南。

      但上述准则及指南尚无法为审计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提供通用标准。由于理解不充分,不少审计师难以在实践中合理运用此概念,致其审计效率偏低甚至出现审计失败。因此,加强审计重要性概念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相关问题进行尝试研究,其研究结论可供学界交流与讨论。

      二、审计重要性的涵义、衡量标准和运用领域

      (一)审计重要性的涵义

      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有诸多联系,一般认为前者的涵义源自后者。美国权威机构最早采纳重要性原则,并将其作为重要概念写入准则。1980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被定义为“若依赖报告的理性人的判断极可能因财务报表中某一事项的错报更正金额大小而受影响,则该事项是重要的”。随着经济环境与审计技术的发展,审计模式逐步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重要性概念也从会计领域向审计领域衍生。1983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uditing Standards Board,ASB)在《审计准则公告第47号: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SAS No.47:Audit Risk and Materiality in Conducting an Audit)中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并要求将重要性原则同审计风险模型一起应用,以控制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概念在此模型中的运用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2004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IAASB)发布《国际审计准则第320号:审计重要性》(ISA320:Audit Materiality),用于规范重要性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但该文件并未定义审计重要性,而是直接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在1989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对重要性的定义。直至今日各国权威机构发布的审计准则均未单独对审计重要性的涵义进行界定,包括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9)。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审计重要性的涵义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区分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孙蕊(2019)认为两者在运用目的和基本前提上存在区别,审计重要性因审计风险与抽样技术而产生,其运用目的是获取合理保证,而非满足公共需求信息的决策有用性。Christensen等(2020)认为,审计重要性是审计工作范围的划定器,决定了审计师应对哪些账户和领域执行审计程序,及应为此付出多少努力。梁力军等(2020)认为,其是对财务报表失真可能性的估计,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财务信息的风险判断。张继勋等(2021)认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程序的详细程度和对错报的容忍程度直接相关,反映了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保证程度。

      笔者认为,审计重要性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重要概念,其以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错报(含有意和无意)的严重程度为判断基础,用以在具体环境下判断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是否符合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范。

      (二)审计重要性的衡量标准

      审计师应基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环境,从金额和性质两个角度判断错报的重要性,即在审计重要性的决策过程中,存在定量和定性两个标准:审计重要性水平可以看作财务报表中的错报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整体理解的临界点,是对审计重要性判定的量化。审计师据此判断账面数与实际数之差是否重要。此外,在确定一项错报是否重要时,审计师还应从性质角度出发,关注错报的性质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三)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领域

      对审计重要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贯穿审计全过程: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师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并分层次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即定量标准,从而为确定风险评估程序及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提供基础。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应基于对重要性的判断,结合重大错报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以实现识别并建议调整相关错报的目的,必要时需考虑对重要性水平的修改。审计报告阶段,恰当发表审计意见离不开对审计重要性概念的合理运用,审计师应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出发,综合判断相关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三、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与掌握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现状及其问题,问卷主要涉及审计重要性概念运用过程中的问题、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设定方法及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重要性相互关系等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