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我国审计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工智能也将逐渐取代人类在审计工作中开展各类活动及所发挥的部分作用。同样,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也对审计行业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他们具备更强的信息化能力。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最主要“阵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专业化审计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工智能全覆盖背景下,如果仍然按照原有思路和模式方法培养审计人才,势必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择业和就业困难、高素质审计人才短缺。因此,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给审计领域带来的机遇和变革,不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1 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我国现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主要由三大主体构成,分别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其在审计监督活动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大审计主体的工作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对新形势下高素质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1 政府审计工作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尤为重视,并提出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形成“国家审计云”;建立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和省级审计数据分中心。现阶段,政府审计工作对信息化审计人才有较大需求,只有具备较强信息化能力的审计人才,才能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科学运用到审计业务活动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发现并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升审计工作人员识别判断能力和宏观分析能力,构建国家审计云系统。 1.2 社会审计主体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审计领域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专业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主体在开展审计活动时,不再局限于对相关单位财务会计的审查工作,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上。特别是在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后,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和风险控制服务在社会审计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要想更加精准地评估企业固有风险和内部风险,就必须由专业的信息化审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在此背景下,各种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信息化审计人才有较大需求,并纷纷成立了专业的信息化审计部门。 1.3 内部审计工作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 人工智能全覆盖背景下,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规模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一个系统兼具了业务运行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更为复杂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临更大挑战,并且给企业以财务会计为根本的信用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企业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数据信息资源的实际规模,而随着数据规模的愈发庞大,传统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模式已无法与企业业务和财务数据完整性、精确性和真实性的核查要求相适应,那么就应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大数据分析和内部控制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能够熟练使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和审计软件程序,快速查找、分析并核查相关信息数据。可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必备的技能之一。 2 现阶段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传授审计学科的专业知识 审计行业从业人员对自身专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在开展实际审计活动时,会使用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如税务、财务、会计和审计等。这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并且需要通过系统性学习才能够熟练掌握。所以,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人要想转行到审计领域工作,通常非常困难。作为我国最难通过的几大专业考试之一,注册会计师考试每年的通过率极低,但在审计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又必须具备这一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高校在设置审计专业课程时,通常会设置大量税法、审计和会计等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内容,每个考试科目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同时把大部分学时也放在了这些课程的教学上。鉴于此,学生会认为这些课程才是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相关课程,而对于公司战略管理、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商务谈判沟通等看似与审计学专业没有太大关联的课程不太重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这些课程,有的高校则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2.2 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审计专业要想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更加注重培养高校审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也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只要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就一定会与之相配套地增设审计模拟仿真实验课程,但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案例多是根据十几年前的审计案例改编而来,案例中的相关业务流程已经无法与新形势下审计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所采用的实验教学软件过于落后,软件中并没有涉及现阶段的审计实务内容,审计表单样式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学生在学习这些陈旧的实验软件后,虽然也能基本掌握审计活动的具体流程,但对于提升其综合业务能力没有太大帮助。而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信息化审计人才,信息化水平、协调沟通、风险管理与评估等相关能力却是其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通过开设针对性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上述能力,但更有效的培养策略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审计活动和实训项目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搭建完成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