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智慧审计监控系统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兰香,台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内部控制体系研究、绩效管理;张洋海,讲师,台州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为审计、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原文出处:
台州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为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各高校纷纷实施各类智慧校园管理服务平台。当前各高校实施的智慧校园管理服务平台通常包括资产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包括采购申请、采购、验收、日常管理、报废管理等)、科研服务平台(包括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经费预算与使用、中期检查、结题等)、人事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人事信息管理、职称评定、工资计算、绩效考核等)、教务管理服务平台(包括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过程控制、教学业绩考核等)、财务服务平台(包括经费报销、资金管理等)等。各类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提升了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同时对高校内部审计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审计难以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挑战。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信息化在审计相关业务中的应用推广,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就提出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不但确定了审计全覆盖的总目标,也指出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是实现审计全覆盖、提升审计效能的重要途径。在以上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以及随着高校审计项目的日益复杂和对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围绕大数据智慧审计平台构建和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创新等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在大数据智慧审计平台构建方面,刘国成、马欣萌和徐志(2021)结合云计算相关技术,为探索有效的审计新路径和新方法,运用Hadoop系统,探讨如何建立审计全覆盖驱动下的大数据审计平台。王雪荣、侯伟龙和虎祎笑(2021)以工程审计项目为例,提出基于“点一线—面”思维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构建大数据工程审计平台。王海兵、任诗琪和张元婧(2021)结合行政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探索大数据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契合点,从审计制度规范和标准的完善、内审独立性的保障、审计数据信息质量的提升、内审人才队伍的建设、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向华、张向睿(2017)结合COBIT5.0标准里的有益元素,探讨如何构建“互联网+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周诗琪(2019)认为区块链技术由于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本、非对称加密、时间戳等技术闻名于世,因此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审计平台之中,推动企业对于实时风险的评估和判断,优化企业审计管理。

      针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者围绕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创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如,陈晓婷(2021)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成本高、内审人员信息化素养面临挑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王阳、许静娴和李健(2020)从四个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出发,分析高校控制环境现状,提出高校开展内控审计的路径和相应对策。朱智鸿(2016)提出,应当建立符合高校管理特点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化审计效能最大化。曾梅(2018)分别从大数据审计的框架构建层面和技术应用层面,依次阐述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模式设计,分析总结了实施难点和相应对策。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当前讨论的重点尚局限于理论分析和框架设计,而且大数据审计平台的构建,更多的是针对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展开的研究,专门针对高校特别是关于多部门联动的智慧审计在高校中的具体应用的文献少之又少。本文从实践应用出发,探索纪审联动的高校智慧审计监控系统的构建设想,为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和支撑,但是,从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实践应用的整体过程分析来看,其在运行机制、审计人员、审计内容和审计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审计机制不完善,“免疫”作用不高。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重要制度设计和自我约束机制,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高校风险控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有助于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率,为学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应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通过对浙江省内高校的调查了解,所有高校均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高校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但在具体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数量较少(大多为4人左右),审计部门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沟通交流偏少,审计过程往往重财务审计而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重事后审计而轻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二)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审计效果不佳。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大数据、云计算的意识和技术。但从对浙江省内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年龄偏大,40岁以下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不多;二是学历层次偏低,大多为本科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不多;三是职业资格类型单一,普遍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拥有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资产评估师资格证书、审计师(含CPA、ACCA等)资格证书、计算机类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多;四是职称以中、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可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