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社会历史文化特征选择的经济现代化路径,而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又是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信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可见,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下文简称“双链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双链融合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2017~2020年,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全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12%提高至2.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14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3万个,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了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然而,双链融合效果还未达到战略目标,需要财政、发改、科技、金融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出台相关政策举措给予支持和贯彻落实。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通过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公共部门权力履行,优化制度设计,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生态文明审计,强化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等路径发挥着治理功能。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指出,广大审计工作者要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做好常态化的“经济体检”工作,要加强审计监督。可见,国家审计理应并且能够在促进双链有效融合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审计协同推进双链深度融合为考察对象,分析双链融合的要素、模式及目标,构建审计协同机制,以演化经济学理论和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审计协同促进双链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有效促进双链融合;并为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证据。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1)推动双链融合的理论研究。基于创新发展理念分析双链融合模式,结合演化经济学理论与共生理论探究双链融合的内在关系,为推进双链深度融合研究提供新的学理支撑。(2)拓展审计功能的理论研究。基于研究型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深入探讨审计协同机制各要素,结合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分析推进双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助推审计理论创新,并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角。(3)厘清双链融合的实践思路。系统分析双链融合模式、目标与特征,从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角度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局提供新的思路,并为相关部门经济决策提供政策参考。(4)探索审计协同推进双链融合的实施路径。搭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双链融合审计协同机制的作用机理、要素构成与保障措施,为构建双链融合的审计协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对策建议。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的涵义、特征及模式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双链融合的涵义 从宏观层面看,产业链供应链可理解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结构,而禀赋结构决定了最优的生产结构;从微观层面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重塑优化供应链体系;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通过创新科学技术、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等方式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机会和地位,释放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潜能,为中国参与全球服务型产业链供应链创造新的空间和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核心与关键在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畅通与深度融合,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结合创新发展理念,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理解产业链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基于新发展格局背景,从科技维度、市场维度与价值维度理解创新链的内涵。 2008年之前,学者们主要基于“中心一外围”研究全球经济格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变动,新兴经济体间形成新经济循环。对中国而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趋势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的重大战略,是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个维度理解,指以内循环为主体,质与量并重,产业链与供应链为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动力源,安全与效率兼顾,内外循环互相促进的经济战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