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第二语言句法的自动加工:来自脑电的证据

      耿立波/杨亦鸣

      一般认为二语的句法是不能自动加工的,而之前的有些ERP研究虽然表明高熟练程度的二语学习者加工二语时候能够表现出反映自动加工的ELAN成分,而所用的任务条件并不能把注意很好地剥离出去。本研究首先采用无注意条件的MMN范式对二语的句法自动加工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把任务条件设置为双通道的干扰,研究结果表明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对二语句法进行自动加工,本研究对二语加工的本质和人脑自动加工的探讨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MMN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进行语言加工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二语句法自动加工只是基于主谓一致违反现象得到的结论,研究者还可以进一步利用MMN对二语其他方面的加工进行有效的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京),2013.3.374~384

      文化翻译与情感态度

      翻译态度因不同文化传统而异,有关翻译的运作流程,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基本假定,其广泛和持续的影响,不容忽视。翻译中立是一种带乌托邦性质的预设,掩盖和遮蔽了政治争拗与文化冲突。复杂的情感、态度、情绪和性格,常与目标语的文化政治和美学规范纠缠不清,故有意或无意地违背翻译中立的行为,并不足为奇。同时,也并不难看出一味追求或固守中立的负面影响:可能引致漠不关心或冷漠超然的情况。译者干预是翻译态度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使然,虽较容易被政治化,但为了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干预决定了文化挪用的性质及方式,与是否有情感的投入以及何种程度的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就翻译的对象而言,除了基本资讯外,原语里的情感或感情也需要传递,并在译作里得到较为清晰和充分的体现,使目标语读者有参与跨文化体验的机会。由翻译而生的位移可能造成异位,乃至错位,故此翻译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移情。本文拟提出一个探索翻译态度的方式,进而分析细致入微的感情或情感的传递,考察其对译作的产生和形成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翻译态度和干预方式及其程度,体现和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并揭示出不同译作所循的差异性途径。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83~190

      论语体言语行为

      文章从刘大为(1994)“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这一观点出发,区分了意图言语行为和语体言语行为,指出前者是由单一交际意图因素决定的言语行为类型,而后者是由交际意图、人际关系、媒介形式、表达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言语行为类型。意图言语行为是语体言语行为的材料,语体言语行为的实质是意图言语行为序列结构的类型,两者处于不同的功能层面。仿照意图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分析,我们对语体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进行描写,得到了语境准备规则、行为构成规则和交际意图规则三类,这些构成性规则又进而决定了语体的语言形式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对新闻语体的构成性规则和语言特征进行了初步描写。

      《当代修辞学》(沪),2013.2.27~35

      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谜

      ——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

      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乎者也”一类文言语气词,理应是古代口语词汇。但经过对历代有关论述的推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之乎者也”并非古代口语词汇,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书面语符号,兼具断句和提示语气的功能;当唐宋之后的口语中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之后,它才逐渐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语气词使用于书面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5~14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