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是先秦汉语中一类常见的词汇类聚。这一时期一方面汉语词汇双音化刚刚开始,另一方面单音词意义也在不断地引申和孳乳,先秦同义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前人对先秦同义词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小学著作都大量涉及到先秦同义词。近年来,先秦同义词研究方兴未艾,如《左传》、《孟子》、《荀子》、《吕氏春秋》、《史记》等先秦文献中的同义词都有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①②③④⑤,但尚有许多先秦同义词的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着眼于此,计划从语料入手,首先对《国语》中的同义词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就整个先秦汉语同义词的演变规律予以探讨。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语言学界对“什么是同义词”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只要是在语法意义相同的前提下,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是同义词⑥;本文所依据的研究底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国语》⑦,文中所用全部《国语》引文均出自该本。 二、《国语》同义词基本面貌
采用上面的方法和标准,我们在《国语》中共找到了483组同义词,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词性、成员的音节数量和成员的数量三个方面对《国语》同义词的基本情况予以探讨。 (一)从词性看 前面已经提到,同义词必须语法意义相同。因为语法意义相同了,词所对应的概念和范畴才可能相同,进而才能形成同义关系。这样,语法意义实际是联系各组同义词乃至整个同义词系统的纽带。 从语法意义来看,《国语》中主要有四大词类的同义词,它们是名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和副词类。它们的数量以及所占全书同义词的百分比的具体情况见表1。
1.名词性的,如:车-舆-辇
2.动词性的,如:遁-退-竣
3.形容词性的,如:宣-遍
4.副词性的,如:备-俱-杂
有时两个词同时在多个意义上构成同义关系,而且这些意义的语法性质不同,如“暴-虐”都有两个意义:①凶狠,残酷,形容词,如例(5);②欺凌,凌辱,动词,如例(6)。
总起来说,《国语》同义词中,动词占相当大的比重,名词、形容词、副词依次递减。从现在已有的对上古文献同义词的调查看,基本上都呈现这一特点,如毛远明、张双棣、池昌海、周文德等对《左传》、《吕氏春秋》、《史记》、《孟子》中的同义词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分析的对象,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多种多样,来源也各有不同。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单从其表义功能来看,由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思维的发展,这也造成了词表义的不断精细化,如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从而产生了表达相同概念范畴的不同的词,即同义词,这也是先秦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进程当中,处于句子核心地位的动词和表达客观事物现象的名词自然是最易率先变化的词,而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变化的幅度和广度要小于动词和名词,这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况是一致的。这种变化规律在当时是非常普遍和深刻的,这使得现存至今的各种先秦文献中的同义词,基本上都呈现出了上述的特点。 (二)从成员的音节数量看 《国语》中单音词之间,复音词之间以及单、复音词之间都可以形成同义关系。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1.完全由单音词构成的,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兹举一例,如:过-失-邮(尤)-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