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超学科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壮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语言规划,符号学,认知与隐喻,中小学英语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认知诗学(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超学科研究的观点和工作。首先介绍Halliday从西方智力史的角度探讨了超学科研究的主题思想和复杂性,这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理论具有一致性。然后描述在教育语言学方面,Halliday有关语法、语言规划、学习方式、外语教学和特殊用途英语的观点;继而介绍Hasan有关学习理论中语码和知觉的认识和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两种学习方式,以及Martin和他的合作者在语言、知识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9 期

字号:

      在完成“超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胡壮麟,2012)一文的过程中,我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和Martin在有关语言教育的论著中对超学科研究有过论述。由于当时掌握的材料不多和时间限制,在该文中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最近又读到一些材料,深深感到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超学科研究的发展是肯定的,在具体有关语言研究和实践中,特别是教育语言学,重视超学科的视角和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就Halliday、Hasan和Martin等人的观点综合整理如下。

      2.对超学科研究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队伍中,最早对超学科理论进行讨论的是Halliday(1990a,2003:140)。他认为就现有的交叉学科或多学科研究来看,它们尚未达到超学科的视角。这是因为交叉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学科的概念,仍然把学科作为智力活动的焦点,或在不同学科之间搭桥,或混为一谈。Halliday(1990b:359)进一步解释说,学科是按内容定义的,探讨所研究的事物究竟是什么?例如对生命形式的研究构成生物学科,然后不断细分,生物学科可进一步分为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学等。与之相对照的超学科研究应当是超越学科之上,是主题式的,不是学科性的,旨在创建新的形式,解决现实问题。所谓主题不是按内容,而是按方面、视角或观点定义的。再进一步说,主题不是研究的具体对象,不是内容,而是看问题的角度,如何看事情,并对事情提出问题。有时可以对不同现象提出同样的问题。

      Halliday(1990a,1990b)认为超学科研究中强调的主题思想自有其历史渊源。如欧洲最早出现的是数学,它只考虑计算,不在于具体对象。数学活动的内容不存在于物质世界,而是理想的对象,如数字、平方、三角等。18世纪学术思想的主题是自然法则,将动态式(dynamic)视角放在概要式(synoptic)视角中研究。法则决定事物如何表现。19世纪学术思想的主题为历史转换,其形式为“进化”或“演变”,这就是说,与进化有关的任何现象都成为研究重点。这是动态的视角。20世纪学术思想的主题为结构主义,研究任何现象自成一体的规律,这又回到概要式的视角。有的主题没有确定的名称,如控制论把现象看做是循环的、自我调节的系统;支序分类学(cladistics)从现象会发生变化的视角研究现象。就语言研究者来说,20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主题是“符号学”①,对任何现象从其意义是什么进行研究,把任何事物都看做是信息。Halliday本人虽然不同意一定要由某个符号理论来研究意义,但同意某些理论对语言也对其他人类活动可以使有关视角清晰起来。最后,Halliday认为在今天,我们对知识结构的研究应当是主题的,不是学科的。它包括“事物如何被组织”和“事物如何变化”两个分主题,即概要式的视角和动态式的视角。具体说,两者可重新组合成统一主题的形式,处理各种现象、系统和过程。他所提供的示意图如下:

      

      3.超学科研究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致性

      在上述基础上,Halliday进一步论述超学科研究的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Halliday,1990b,2007:361)。他举20世纪60年代英国出版的两本教材Breakthrough to Literacy和Language in Use为例,说明系统语言学有关现实构建的观点和互补性。前者包括(1)语言是用来识解经验和了解世界的,这时语言起着第三人称的功能。(2)现实是在动作中识解的,这时语言起着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用。因此,映照、自反性和动作成为各自体现对方的主题。人们从识解现实的动作中反思,同时反思动作中识解的现实。(3)人们还需构建另一种现实,即话语。语言用来构建现实,但它本身又是现实的一部分,有待构建。鉴于所有语言都具有这三个功能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它们分别叫做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元功能是意义资源的潜势。

      关于语言的语法和词汇关系,Halliday从系统和实例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变化的过程缓慢,这个观点接近斯大林对马尔批判时所持语言是基础的观点,但他也认为马尔所持变化不是随意的观点,因为语言变化随着某个文化的物质条件发生。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史也是人类史(Halliday,1990a,2003:146)。

      超学科研究的一个特征是处理各种现象的复杂性(胡壮麟,2012)。Halliday(1990a:146)确实注意到语法与物质变化条件的关系非常复杂。例如,他认为语义发生过程不能离开历史语境,或者单从某个简单语境衍生,因为语言同时也是现实的一部分,现实的形成者,现实的隐喻。一旦任何形式的语言或任何形式的语法产生了,语义发生过程参与了历史过程的形成,包括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识解。这是因为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语义使协调人们物质实践成为可能,构建相应的社会关系。第二,它使这些形式演变,它是现实的识解者,促进和限制演变过程。第三,作为现实的隐喻,语言要同时表现本身内部的系统和过程,解决多重的局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和互补。

      在讨论语言与知觉(consciousness)的关系方面,Halliday(1990a:145)认为,语言是在存在的物质方式和知觉方式之间互相影响产生的,因此物质条件改变,语言给知觉的形式也改变。同时,语法根据现行的生产方式和关系对现实识解,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演变,所以说作为语言制造意义潜势的语法也发生演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