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审计承担着国家财产“看门人”、经济安全“守护者”的角色。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审计因时因势改革创新对于健全国家监督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具有协同推动作用。不同发展阶段下,审计改革面对差异化现实诉求,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极具差异,促使其创新改革之路呈明显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审计改革演变历经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期、改革开放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三个阶段,逐渐走出一条鲜明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演进之路。在党的十九大与十九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策部署了审计管理体制,并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强化审计机关职责,着力形成全面覆盖、集中统一与高效权威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改革步入黄金发展机遇期。2020年,随着《审计署关于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扶贫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关于深化审计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正式下发,国家不断加强审计与其他监督部门的贯通协同,全面推动审计改革。特别是步入“十四五”时期,中央再次对审计改革作出规划部署,重点强调审计改革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继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顺势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这对于审计工作开展是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更是新挑战。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赋予审计机关深刻把握新时代特征、要求、部署及深化审计理念、手段与管理改革等新时代使命,为国家审计改革迎来新机遇;另一方面,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势,导致我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仍会面临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为审计工作开展造成新挑战。因此,“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体制仍需进一步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以更好推进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平稳运行。 梳理现有研究,贺鹏皓等强调审计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工具,需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王雁和刘东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红色审计工作发展历程,并基于红色审计内涵提出新时代下审计工作改革要求。汪德华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审计百年历程,提出以服务党和国家为重大事业、以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为根本走向、以增强审计权威性为基本要义等新思路,创新国家审计制度。徐玮基于政府审计四个发展阶段,归纳总结不同阶段下审计特征,并汲取经验提出坚持党中央统一领导、培养专业化审计人才、加快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服务审计工作等创新发展建议。程瑶基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及的“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出完善财权配置与运行机制、促进审计“全面覆盖、高效权威”等改革思路,为国家财政审计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借鉴。从现有的关于中国审计改革文献来看,学术界虽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针对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新发展特征等事实的考虑尚不够充分。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建党百年来国家审计演进走向,在汲取改革经验的同时,分析当前面临的桎梏,并对“十四五”时期审计改革走向进行了思考。 二、建党百年来国家审计改革的历史演进走向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历经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由落后农业社会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特色之路。在此背景下,国家审计改革呈现逐渐体系化、规范化、法制化演进的历史走向,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动能。 (一)初具雏形阶段(1921~1949年)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建党之初,国家各领域建设开始从零星迈向体系,领导工人运动是党全面开展工作的主线任务,彼时国家经济活动及相关审计活动均与工人运动相关(如表1)。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早期,地方苏维埃政权成立经济审查委员会等组织,审计相关财政制度规范初步确立,促使审计监督力量开始小范围内集聚。此后,国家审计随着苏维埃政权巩固开始逐步从零星发展向体系化推进。1929年,国家在中央机构设立专门审计处,主要负责党内干部经济审查相关事宜。1934年2月,毛泽东主席签发相关文件,内容针对审计体制、审计职责等事项作出进一步明确,预示着国家审计在中华苏维埃政权领带下,逐步从“治党”开始走向“治国”。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前期使命的延续。基于此,各解放区和根据地依照自身财政经济条件差异,各自设立了符合当地特征的审计制度。1946年12月,陕甘宁恢复了隶属于边区政府委员会的审计处,并将边区政府副主任设定为审计处处长,促使国家审计地位再次上升。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实行统一行政领导,由此审计职权和机构也得到统一。综上,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共领导下国家审计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严密监督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军需保障等方面。中途几经波折,国家审计开始逐渐初具雏形并形成体系,仍长期坚持密切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为后续国家审计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规范发展阶段(1949~2012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各领域事业百废待兴,为快速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实行以国家掌控所有资源并统一向社会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该背景下,国家审计经由财政部门监管,主要负责审计使用社会公有资源的国企、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资源利用情况。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1958年,这一阶段我国并未设立专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开展重点依赖于银行、财政、金融机构、税务业务,主要通过揭示经济往来合法性、查处被审计单位经济犯罪行为来体现自身职能。1959年,审计机构原本隶属的财政部被撤销。同时,由于国家“文革”运动的开始,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在此背景下,国家审计改革受到重创,面临着完全失去效能的风险。1959~1977年是国家审计职能遭遇严重削弱,甚至完全丧失的衰退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正式启动,国家工作重心逐渐向经济建设转移,为国家审计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机遇。1982年,《宪法》提出重新建立国家审计机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审计改革进程向前推进提供助力。1994年,审计法出台、分税制改革及财政体制深化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审计制度层面的规范化发展。后续一直到2012年,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发展,审计署依据国家和市场要求,采取相应的调整农资审计、审计资源等多方举措,极大促进国家审计规范化发展。回顾1949~2012年这一时期,可绘制我国审计机构设置变迁图(图1)。可见,该阶段下国家审计改革的重点方向在于调整审计机构,已经逐步开始从体系化向规范化走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