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型审计为依托重构审计思维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静,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1年1月8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发挥应有作用,要把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善于总结归纳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的问题,将各类问题贯通分析,转化审计成果,将研究渗透到审计全过程中,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监督作用①。

      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审政研发6号)提出,审计机关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推进审计“研究化”。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在全面加强审计活动管理方面,审计机关要突破常规审计思路,创新审计理念,在深入把握党和国家经济决策部署战略意图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助力国家政策落实,加强审计业务工作的政治性与前瞻性,发挥审计工作在经济监督中的建设性作用。创新审计思路,不仅是要发现并解决问题,更是要将审计过程中总结出的问题理论化、系统化,在审计实践中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创新审计制度,促进国家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审计署在2021年度集中整训期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的要求②。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在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背景下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将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研究不是在审计工作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始终融入贯穿于审计立项、实施、报告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一线审计人员具备“研究型审计思维”。

      所谓的“研究型审计思维”,是相对于“经验型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指面对命题(任务、矛盾、现象等)时,不是依靠“拍脑门儿”“经验主义”等浅层认知进行决策,而是通过细致分析、严密论证,最后形成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那么,研究型审计思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与深入思考研究型审计提出的背景及要求,结合相关审计思维理论,丰富研究型审计思维的概念内涵、构建研究型审计思维体系,将研究型审计思维渗透到审计全过程中,进而提高审计成果研究水平,推进研究型审计建设。

      二、文献综述

      1.研究型审计的概念内涵。关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国内已有不少理论学者与实务专家做了一定的探讨。

      李玲认为,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宏观性思维,提高审计工作中的研究含量,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加工。

      丁仁立进一步扩充了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广义上讲,研究型审计是指在审计中更加注重分析研究;从狭义上来看,研究型审计是指在审计项目中嫁接课题研究模式,把项目当成课题来进行深入分析调研,最后形成较高层次的研究结果。

      孙夏赋提出,应该拓展“研究型审计”的广度与深度,深化兼而有之的研究型审计以及探索开展专门的研究型审计。

      许芷浩、胡友良在深刻把握前人对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审计的公式表达,即“研究型审计=研究+审计”。相对成果比较单一的非研究型审计而言,研究型审计的成果可以简单用公式总结为“研究型审计(审计成果)=审计报告+不少于1篇审计信息(要情)+不少于1项研究成果(调研报告、科研论文)”。

      张宜平、李云则提出了更具结构化的观点,他们认为研究型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过程中融入研究的思维、视角和方法,从微观层面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同时在宏观层面提炼审计成果,促进审计理论研究,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审计实践成果与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一种审计策略、组织方式与工作方法。

      晏维龙指出:关于研究型审计的概念,有应用型研究观、工作模式观和科学理念观三类观点;研究型审计的实质内涵是基于全流程研究发挥审计“经济体检”的作用;研究型审计是将个别经验提炼为一般规律,是从现象说明深入到本质揭示,是从孤立认知上升为系统把握,是从静止守成转换为发展应变,是从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

      以往的理论探讨虽然提及了“研究思维”的重要性,然而并没有明确这种思维的内涵,以及深入分析研究型审计所需审计思维的异质性特征。

      2.审计思维相关研究。蔡晓方、程晓鹤认为,要准确把握审计边界,科学培养审计思维。郑勇等指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对审计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审计的思维模式需要适应时代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规避互联网引发的新型审计风险,转变审计思维模式,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邓若玉、胡煜指出,在基层治理中还存在着治理思维、治理方式、治理主体三个维度的矛盾,要加强审计全局思维、法治思维和协同思维建设。徐翔从审计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联系思维、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出发,提出要用常理构建审计思维体系,聚焦于问题的解决,遵循自然与法制的规律,从大局角度理解审计实务。

      3.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思维的关系。具备研究型审计思维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前提,转变审计思维对于推进研究型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转变研究型审计思维的重要性,学者们有诸多看法:李玲认为,研究型审计在实践中存在视野狭窄的问题,需要拓宽研究型审计思维,提高审计中的研究含量与宏观指导性;刘军认为,为了推动研究型审计的发展,需要在审计全过程中学习转变审计思维模式,探索研究型审计新路径;张宜平、李云认为,应当将审计思维融入研究型审计全过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优化审计工作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