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审计监督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作者简介:
曹丽梅,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内部控制以及资本市场;李蕾,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施赟,广东财经大学智能财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部控制和企业信息披露。

原文出处: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保值增值效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载体,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突破口在于股权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调整中国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在于缓解所有者缺位问题,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此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治理能力和发展活力,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呢?鲜有文献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直接探讨。

      《“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出,国家审计的目标是促进国有企业深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机关是国有企业重要的外部监督者之一,也是加强国有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审计需要持续开展落实跟踪等审计,通过扩大国有企业的审计广度、加强行使力度、提高目标深度等多种途径为参与混合所有制的各种资本实现共赢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关注国家审计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十分必要。

      本文将实证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效果以及国家审计的调节作用,可能的贡献是:第一,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从而拓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效果研究。第二,国家审计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跟踪审计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国家审计是否促进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的实现,鲜有文献讨论和检验。本文将三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为国家审计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持续发挥作用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依据。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本文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以及国家审计的推动作用,对国有企业打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攻坚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二、文献综述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治理结构和经济后果两个方面。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Laeven等、Megginson等的相关研究均肯定了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前者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缓解公司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后者认为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入非国有股东可以监督和激励公司的管理层,从而减少企业道德风险,达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效果。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济后果研究。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的情况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非国有股东的监督治理优势可以缓解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的代理问题,避免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能够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完善高管薪酬契约、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抑制企业的费用粘性、缓解国企过度负债、清理僵尸企业和抑制高管腐败等,最终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与资产保值增值相统一,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保值增值的目标。

      考虑到混合所有制改革衡量的复杂性,目前的主流文献有两种思路。部分学者使用股权结构(前十大股东中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加总)和高层治理结构(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的人数除以国有企业董监高总人数)刻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另一些学者则细分了前十大股东的股东性质。如胡一帆等将混合所有制改革量化为国有股东、法人股东和外资股东的占比。卢建词等、杨兴全等则根据前十大股东的股东性质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股东性质,然后采用HHI指数和EI指数进行计算。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因素是现有文献关注的焦点。从制约因素看,张文魁认为外部环境、市场机制和地域等均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产生不利影响;王艳艳等和郑志刚等发现地方官员的任期越长,政府干预程度就越高,越不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Dong等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从有利因素看,公司内部的投资效率和高管薪酬的提高能够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改革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性和股权多样性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程度越高。

      综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影响研究较少,国家审计是否具有调节作用也尚未有相关的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国有企业成立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政策性目标。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成立初始就先天不足:首先,所有者缺位及国有股“一股独大”产生一系列代理问题,最终影响到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其次,国有企业承载着政策性目标,承担保障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和税收等政治任务,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干预着国有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最后,管理层激励不足,例如根据2009年和2014年颁布的国企高管限薪指导意见,管理层薪酬不能够市场化。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保值增值,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的企业和政府的双重身份,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以及政策优势,例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融资便捷等。国有企业具有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是非国有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尤其是垄断行业。由于存在政治壁垒,非国有资本只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但是非国有资本在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比较担忧的是自身资本保全和权益保障问题,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在机制和制度上协调好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让非国有资本深度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经营、监督和管理中,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