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的民族政策传播:内涵、功能与框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晓程,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丽燕,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民族政策传播是勾连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应科学运用现代传播规律,积极传播主流价值,构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内核的“同心对话机制”,建立“信息流—文化流—情感流”相融合的共情传播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专业的传播保障。


期刊代号:LG1
分类名称:新闻春秋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民族政策传播贯穿于民族政策执行的全过程,相关工作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是“文化性”的。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运用现代传播规律进一步优化民族政策传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专业保障,变得十分重要。

      一、民族政策传播的提出

      政策传播是指政策信息在组织之间及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传递和流动过程。[1]政策属于一种特殊信息,任何一项政策信息不进行有效地传播就不能实现政策的目的,达不到政策的预期目标。[2]通过政策传播培养公众对政策的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能有效减少对抗、抵触及冷漠等情绪,使公共政策在良好的环境中顺利推行。[3]

      民族政策传播是政策传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国外,相关研究一方面因循功能主义的传统,将政策传播视作以政治组织为中心的面向社会大众和竞选对手的信息传递过程,并由此形成竞选政治文化下的政策营销理论与实操经验。另一方面,民族政策传播由于涉及民族、宗教等特殊议题,也经常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批评,他们批评媒体存在种族偏见,并且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信条,媒介选择回避争议,将很多关乎种族的新闻“去政治化”,种族冲突被忽视、回避,甚至成为禁忌,[4]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经常挑战、修正、重塑着种族,[5]而传播与种族的互动,直接影响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结构以及政策的制定。[6]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民族政策传播有其重要的理论背景。在新闻传播学界,相关研究以策略研究为主,主张党和政府建构国家认同的政治传播体系,打通“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壁垒,[7]让民族传播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民族现实问题,并将实现“五个认同”作为出发点;[8]强调新媒体的重要性,认为民族地区的媒介变迁、国家安全意识、新媒体传播是三角连带关系,应互相依赖,交互发展,[9]主张从民族、宗教和区位三个维度关注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生成模式,并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10]认为新媒体的技术赋权可以重构族际关系,进而可能会影响族际政治传播的价值取向。[11]

      在民族政治学领域,民族政策问题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是“文化性”的,这为民族政策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其中,民族治理“政治化”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它有两个主要的思想来源:一个源于“民族主义”思潮,认为人类自然地分成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是而且必须是政治组织的严格单位;另一个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斗争思想,主张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大框架之中,号召克服“民族主义”去反对本国资本家政府。和“政治化”不同,民族治理的“文化化”路径被认为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新思路,[12]它强调族群的文化特性,重视民族政策与民族平等、政治信任、国家认同等的关系,从“文化互动—融合—演变”的视角分析族群关系,[13]强调在“国家—族群—社会”框架下重新思考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注重研究民族、宗教、语言、习俗等要素,以及与之联系的社会基本伦理和价值体系等深层问题。

      族际政治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讨论。在西方,族际政治理论以“承认政治、差异政治、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多元主义面目出现,承认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平等的价值,[14]主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环境中考虑少数群体权利的诉求,在国家一体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多元。[15]部分激进的多元文化主义者甚至强调承认群体差异要比公平对待更加重要。[16]在我国,族际政治理论存在两种视角,一种强调族际平等与差异政治,主张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另一种强调国家立场与整体利益,认为过分强调“身份政治”将会造成消解传统价值、撕裂同质社会、引发社会矛盾、侵蚀社会认同、解构民族国家等“始料不及的后果”。[17]

      因此,民族政策传播不仅要考虑功能意义上的对策效果,也要考虑传播背后的“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系统思想和总体框架,这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完善民族政策传播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

      二、民族政策传播的基本内涵

      就实操而言,民族政策是政治主体为规范国家范围内的民族事务而采取的具体策略、准则和措施以及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观念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办法及制度。[18]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民族政策具有调整差距、消解张力、解决矛盾、落实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等作用。[19]民族政策传播贯穿于民族政策执行的全过程。民族政策包含什么内容,实现什么目标,如何执行,都会在传播实践中得以体现。民族政策的执行过程也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民族政策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关键一环,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基础上,从政治逻辑和文化逻辑同步出发,将民族身份转化为国民身份,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民族政策传播:技术的维度

      按照传播的线性技术逻辑,民族政策传播就是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涉及少数民族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广,以此传播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以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从技术的维度来说,民族政策传播主要表现为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民族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传播活动的总和,包括政策执行的推广宣传、公众沟通、舆论引导等具体工作。不过,政策执行过程涉及政策制定、解释、实施和反馈的不同阶段,民族政策的执行也应当是强调民意表达与实现程度、互动性和对话性的协商,而非单一强调政策执行的计划性和结果。[20]因此,相关传播行为也会渗透其中,甚至在每个环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