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技术在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简介:
pdf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9年12月下旬,某校举行了多媒体教学大赛.其中,数学学科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中的“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为题,由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并对两位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点评.在感叹执教教师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激情澎湃的教学热情之余,笔者陷入思考: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其中一位执教教师的课例点评,谈谈自身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概述与点评

      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笔者对各教学环节简要概述如下.

      1.课题引入

      上课开始,执教教师用PPT展示课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并问学生:“课题中哪一个名词你没有见过?”学生回答“零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1.

      问题1: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个数.

      

      学生通过解方程顺利完成前两道题,但是不知道怎样解决第三道题.这时,教师展示“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的历史(时间为3分钟左右).接着又展示了方程lnx+2x-6=0,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个方程的根的个数.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引入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勾起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满怀期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本节课执教教师精心设计了课题引入:先通过对课题设疑,勾起学生对函数零点的好奇心;然后提出问题1,学生能够解决前两个问题,却解决不了后面两个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这两处都起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功能相同,可以去掉一处(当然去掉第一处更合适).

      在这个环节中,执教教师融入数学史,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值得肯定.然而融入数学史的时机与用时都值得商榷.因为时机不合适不仅会显得课题引入拖沓、不简捷,还会打乱逻辑连贯的教学流程;而用时较长则会挤压本节课重点教学的时间.

      2.函数零点概念的生成

      

      执教教师接着展示问题2.

      问题2: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学生通过解方程求出相应函数的零点,教师板书三个等价关系:函数y=f(x)有零点.方程f(x)=0有实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具体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因此,概念教学要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然而本节课,执教教师仅仅通过一个事例就得到函数零点的概念,缺乏经历从丰富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必将导致对零点概念的认识“先天不足”、不深刻.

      问题2是对零点概念的巩固,然而所选取的三个函数均是整式函数,功能类同,如果能把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融入其中,就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完善认知结构.执教教师把“三个等价关系”放在问题2之后,也值得商榷.三个等价关系是零点概念得出后的自然生成,理应放在零点的概念之后.

      3.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形成

      执教教师用PPT展示探究2.

      探究2:图(略)中是A地某天0~12时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然而某同学不小心把4~7时这一段曲线弄掉了.如果该曲线是连续的,那么你能把这段曲线补上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找两名学生说出作图的情况,总结出曲线在区间[4,7]内的特征(穿过x轴),进而得到f(3)f(8)<0.于是给出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并强调定理成立的两个条件.

      教师接着展示思考.

      思考:(1)如果函数图象不是连续不断的,其他条件不变,结论是否一定成立?

      (2)若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一定有f(a)f(b)<0吗?

      (3)若满足定理条件,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几个零点?

      学生先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并适时讲解.

      从教学过程来看,数学定理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定理的背景中发现和提出猜想、推理论证而获得定理的过程.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定理也需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然而执教教师仅仅给出一个探究(或者讲验证),缺乏必要的猜想,并且从探究中得到的仅仅是定理条件中的“异号”,而对函数图象是否连续也没有强调.何况,对于一般的函数是否也是如此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定理形成过程,必将导致学生对定理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应用也将丢三落四.当然,探究2给出的是一个生活事例,放在这里是否合适也值得思考.而对于定理的辨析,也需要从正面、侧面以及反面进行精心设计与打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