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论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学批评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了系统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论,对文艺与审美现象具有深刻的阐释力,促进了审美与人自身的完善和社会良善发展的积极融合。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丰富性与自由的重要维度。文学需要论是审美需要论的延伸,包含历史的描述性与价值的规范性,它提出对文学的重新理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构建新的文学批评形态,书写基于审美需要的文学演变史。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10 期

字号:

       人是一种具有丰富需要的存在物,审美需要不可或缺。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了系统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功能论,对文艺与审美现象具有深刻的阐释力,促进了人的自身完善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融合。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论把人的需要作为社会延续与发展的要素之一,以人的丰富需要及其满足为核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需要理论,为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也为美学和文艺学确立了哲学人类学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当代文学的批评与阐释。

       一、人类需要的维度

       一般认为,需要就是生物体满足自身存活与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仅涉及需要的对象,而且涉及需要本身。在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类的需要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影响很大。马斯洛的需要及其等级理论揭示了人类需要的多维性与复杂性。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代表美学家赫勒认为“需要可以被视为对‘缺乏的事物’的自觉感受”。①植物要存活与茂盛,需要丰厚的土壤,也需要日常的浇灌与精心养护;动物要在大自然生存,需要基本的食物、巢穴、繁衍后代。人类要在地球上存活与发展,就有更多更丰富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始于马克思本人对需要的探索。马克思从青年时期的著作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都没有离开“需要”这个关键词。譬如,他在1843年写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以实践的革命来实现人的现实的解放,其中包含着“物质需要”“普遍解放的需要”“理论的需要”“实践需要”“需要幻觉”“需要的革命”等概念与思想。需要的革命是一个关键点,“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②具体来说,马克思提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国思想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回答之间有惊人的不一致,与此相应,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之间是否会有同样的不一致呢?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③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重视需要,提出需要的新概念,而且分析需要与其现实满足的复杂机制或规律。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等特征,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赫勒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的分类研究值得借鉴。在她看来,马克思有时从经济角度,有时从历史—哲学的或人类学的角度,有时从价值范畴“人类财富”角度区分人类的需要。④综合赫勒的分析,马克思关注的需要类型主要有五种:

       一是自然需要或者必要的需要。这是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必须拥有的需要,具有个人需要的特点,譬如衣食住行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这是一种纯粹维持人类生命的身体的、生物性的需要。马克思认为:“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⑤这种需要与动物性相关,但并不等同于动物需要,而是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

       二是经济需要,这是马克思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继承来的,主要关乎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相比较,马克思关于经济的发现都立足于需要的概念基础上。马克思对工人出卖劳动力、剩余价值、使用价值的分析包含着对需要的经济学的思考,但并不是纯粹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的分析开始,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⑥

       三是社会需要。这是超越个体的社会生产、不是直接满足欲望的需要。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具有社会的需要。马克思赋予了社会需要四种意义,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的意义,社会需要包含个体的人类存在的需要;也包含具有共同归属的社会化需要,意味着社会充分发展的人性的需要;也包含社会或者阶级的普遍的物质商品需要;还包括需要的社会满足,即只能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造来满足的需要。

       四是激进需要。这是工人们发展的需要,是超越资本主义总体性结构与“存在的悖论”的革命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结构中,有些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按照赫勒的理解,“根据马克思,激进需要是资本主义需要结构的内在组成的维度;我们已经说过,没有这些激进需要,资本主义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资本主义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激进需要。”⑦

       五是价值需要。这是富有需要,但不是物质的富有,而是人的价值存在的富有:“我们看到,富有的人和人的丰富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⑧可以说,价值需要就是人的存在丰富性与富有性的需要,是人追求自由的需要。赫勒解释说:“人类富有的前提是人类所有能力和感觉的自由发展,是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全面活动的唯一基础。作为价值范畴的需要正是对这种富有的需要。”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