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2)03-0033-12 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在传统与当代的回环往复中演进。艺术史更是如此,“古今之争”的戏剧不断地在上演,尤其是面临着社会和文化重大转变的时期。然而有趣的是,每一代人重提古典都有不同的历史意涵和美学功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以“发明的传统”概念,来揭示了这一复杂历史现象的原因。他认为每一代人总是根据当下的现实,采取参照过去来回应当下形势,或近乎强迫地重建自己的过去。“现代世界持续不断的变化、革新与将现代社会中的某些部分建构成为不变的、恒定的这一企图形成了对比,正是这种对比使得研究过去两个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对‘传统的发明’如此着迷。”①以此来看,文艺复兴对古代文化的复兴即如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是又一波,而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亦复如此。说到新古典主义,就不得不说法国艺术家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他不但雄心勃勃地参与了法国大革命,而且开新古典主义风气之先,终结了浮华感性的洛可可艺术风潮。大卫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既赓续了欧洲艺术古典艺术的伟大传统,又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深刻变革,还能有效地服务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政治,新古典主义艺术传统的“发明”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一、发掘古典的伦理力量 大卫1748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在当时位置显赫的艺术家维恩的指导下走上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按照当时法国的艺术体制,皇家美术学院每年有一次罗马大奖的评审,获奖者可获得了官方资助赴罗马研习艺术数年。大卫三次参与大奖竞争皆以失败告终,陷入了巨大的挫折和沮丧之中。这一方面导致了他对皇家美术学院体制的嫉恨,另一方面还使他萌生过自杀的念头,绝食数日以示抗议。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第四次竞逐罗马大奖获得成功,因此而获得了去罗马研习艺术的机会。碰巧的是,他的老师维恩同时被任命为罗马的法兰西学院院长,于是师徒二人同行前往罗马,那是1774年。 据说大卫在去罗马之前,曾一度认为古典风格缺乏动感,因而不会引发其兴趣。可是到了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浸润在深厚而丰富的古典艺术氛围中,参观庞贝古城,细心琢磨了无数老大师的经典作品,加之维恩、门格斯等古典主义者的影响,遂改变了他对古典传统的误解,一头扎入古典的伟大传统之中。当他1780年返回巴黎时,画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784年他受委托完成了标志性的杰作《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他创作这幅画时,又从巴黎重返罗马,因为他虔信这样题材的历史画只有在罗马的古典氛围中才能画出来。这幅作品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杰作,它终结了洛可可风格在法国乃至欧洲的流行,开启了新古典主义时代。 此画的题材来源于李维的《罗马史》第一卷,故事说的是罗马城与阿尔巴城的争斗。两个城市决定各派三人来决一胜负,获胜者将取得统治另一城邦的合法性。罗马城选派了荷拉斯三兄弟,阿尔巴城则派出了库里亚斯三兄弟。在这场城邦较量中,开始是荷拉斯两兄弟被杀,幸存的最后一位荷拉斯有勇有谋,逐一杀死了库里亚斯三兄弟,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幅画没有再现他们杀戮的血腥场面,而是选择了出征前三兄弟向父亲宣誓的瞬间。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在于,画面右侧两位陷入绝望之中的女性,一位是最右角荷拉斯兄弟的妹妹卡米拉,此时她已和敌方库里亚斯兄弟中一位订了婚;卡米拉前面的则是荷拉斯兄弟中一人的妻子,碰巧她又是库里亚斯的亲姊妹,两人均与双方处在复杂的亲情加仇敌的关系中。所以,卡米拉在自己心上人被胞兄杀死后悲痛欲绝,在他凯旋返回营寨时撕扯自己并发出悲天悯人的哀嚎,后被其兄弟残忍地当场杀死。后来,人民会议根据法律判处杀死妹妹的最后一位荷拉斯战士绞刑。这是一个复杂的英雄主义、爱国主题、责任担当与亲情相互纠缠的悲剧题材。 这幅画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古典建筑的拱门前,分为两组形象。左边是正在宣誓的男人们,三兄弟身着戎装头盔,用坚定的目光眼睛紧盯着父亲,并将一只手伸向父亲表示请战,而父亲此刻手持三把剑正准备派发给他们。这个宣誓场面极具象征意义,四个男子汉坚定有力且有很强仪式感的动作,彰显出强烈的爱国主题和英雄主义气概,代表了自希腊罗马以来古典文明传统中某种深邃的道德力量。四个男子汉的组合群像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西方艺术史中反复出现的阳刚之气。诚然,这里的阳刚之气是以战争或角斗的残酷性来反映的,但正是这种残酷性方显出英雄主义的某种道德高度,体现出为信念和为国家献身的道德勇气。有研究指出,大卫的这幅颇有震撼力的画作,表面上看是对罗马古典文明中的某种美德和爱国主义的礼赞,实际上却隐含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当时的法国社会迫切需要一种英雄主义作为大革命的社会氛围或心理动因,而大卫的这幅画恰好契合了这一需要。②一般来说,艺术家常常最先敏锐感悟到时代的脉搏和潮流的变迁,并以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来。大卫有别于很多艺术家,他的政治敏感性非常强,所以这种具有深刻预见性的艺术创作完全是可能的。 这幅作品的构图分为两个部分,与左侧四个男子汉形成呼应关系的是三个女性与两个孩子。与男子汉们坚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乃是女性和孩子的柔弱,她们属于另一类形象。作为荷拉斯兄弟的亲人,目睹着他们即将出征,战死沙场的结局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她们在这样的宣誓场景中有着难以承受的忧虑和悲痛。尤其是荷拉斯的妹妹卡米拉坐在最右侧,她低头哀叹命运的捉弄,她所面临的是一个极为悲惨的两难,自己的亲兄弟与自己未来夫婿一战,无论谁死她都无法接受。同胞手足之情与夫妻亲情在这一画面中尖锐冲突,将卡米拉推向备受煎熬的两难困境。在亲情之外,她还面临着爱国与卖国的困境,正像李维在《罗马史》中所讲述的那样,当最后一个兄弟作为胜利者凯旋时,卡米拉眼见自己已经订婚的夫婿被兄弟杀死,所以极度悲愤中怨恨自己兄弟的残忍,最终却被亲兄弟作为卖国者而杀害。这一系列复杂的内心矛盾与动人心魄的伦理冲突都在这幅作品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毫无疑问,这是一幅蕴含了深刻伦理意义的经典画作,为国捐躯和亲情难舍的悲剧性冲突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复杂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