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历来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2016年6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意见》(审政研发[2016]61号),提出深入贯彻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和各主管部门履职尽责,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在科技资金管理领域,2021年9月,财政部和科技部颁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8号),提出财政部、科技部、审计署、相关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承担单位应根据职责和分工,贯通协调审计监督、财务监督和日常监督,增强监督合力。随着政产学研政策导向和运行机制完善,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形成的协同创新模式越来越成为共同呼声;由于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自主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审计监督固然重要,但需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审计视野”。 自德国哈肯1969年提出“协同学”,协同理论已成为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和趋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以来表现更加突出。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系统中多个子系统同步联结或相互合作,通过协同使成本和风险更低、效率和管理优势更明显。在审计领域,审计协同主要是指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子系统的协同,但本文论述的科技创新审计有更广、更深的内涵和外延:在主体上,涵盖科技、审计等政府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在目标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以集约配置科技资源,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运行上,由独立监控转向多元共治发展,联合各自力量,共享信息、协同发力,提升科技创新审计效率效果。 二、我国的科技创新审计:演进与思索 (一)我国科技创新审计的演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技术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扩展到技术创新审计领域。时迎健等基于知识图谱总结了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进展,综合其研究成果及相关研究,我国技术创新审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研究阶段(集中在1997~200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总结分析国外技术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与成果,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建立我国的审计模型;第二阶段为实践探索阶段(自201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将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模型进行实践对比,探索不同模型所适用的情况,通过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施工企业进行系统探究,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第三阶段为信息技术应用阶段(自2017年至今),主要是将技术创新审计与信息化相结合,探索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等)的嵌入和应用,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从内涵和内容上看,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科技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区分较少、重合较多,甚至指代相同,其审计方式也高度一致。从演进过程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审计得到了较大发展,有力地发挥了“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揭示了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大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审计仍主要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层面,尽管我国逐步推行了科技等相关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国家重大科技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等,但在新形势、新的复杂环境下应丰富科技创新审计内容、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更高的层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成效,进一步提升服务于科技强国战略的能力。 (二)科技创新审计的问题分析 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要求以及我国科技创新的演进和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审计还需要思索以下问题: (1)定位亟需提升。有专家从内部审计层面分析,如张臻认为科技创新审计实质上是管理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单位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评价,排查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提供建议;有专家从政府审计层面探讨,如赵兴宇和邢战雷等认为科技创新审计是由国家审计主导的,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从而推动企业相关技术及知识创新。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审计的定位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微观主体、微观资金活动的监督层面,还应提升格局、服务党和国家科技创新大局,着眼于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通过运用相关的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审查监督科技决策总体部署与政策执行、科技创新资源的宏微观配置、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揭示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或促进建议。 (2)制度尚需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约束和规范科技创新审计活动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依据。无论是传统审计领域还是拓展审计领域,都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制定和审计执行力度。特别是重大科技决策及战略规划、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路径、科技评价与科技成果分配、科技创新审计执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还偏少,导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缺少可以依照的法律法规,难以做出职业判断或在做出职业判断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也带来较多重要隐患,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科技创新审计的重要性,并结合任务差异、行业差异、地域差异适配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科技创新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