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申晓腾,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王越芬,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原文出处:
广东经济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工智能(AI)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代表性成果,主要通过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思维及方法,来转化为机器运作路径,进而代替部分人工职能。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普及,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已初步构成体系,尤其在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研发成功以来,一些原本由人工执行的充分性工作得以完成智能化、自动化转变,实现成本与效率等方面的多重优化。然而,即便人工智能有着诸多应用优势,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人力操作,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审计人才培养中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一、人工智能环境对审计工作的正向影响

      (一)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增长

      人工智能以计算机技术为运行根基,在数据处理能力方面等同于普通人类大脑的数千万倍,因此对一些重复性业务的批量处理、审核可进行实时同步处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总体工作效率。传统审计程序中,许多检验与核算环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运作过程缓慢,且有出现疏漏的可能。譬如,在报账报销环节,通常需要由财务人员根据报销人提供的票据资料,进行不同层级的反复核对,直至确认真实合规后才可准许报销,这一过程涉及的金额数量较小,但所占用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却难以缩减,如能够得以简化,将有利于加快整个审计工作流程。通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报账系统,上述处理流程能够依托于计算机数据分析功能被最大限度简化,原先需要历时一日才可完成的程度,可缩短至一小时完成,对于后续审计环节的提速也有重要价值。

      (二)降低审计工作成本

      传统审计工作模式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对应的人力成本作为支撑,且为保证审计人才质量与审计工作运作的审计需求相符,企业通常还需要额外支付定期培训成本,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针对性提升,无形间便增加了许多成本。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审计领域,则虽在前期需要花费较多的技术成本,但后续用于持续性保障审计程序运作质量的成本开支却能够大大降低,加上人工智能无需购买五险一金等配套保障,节省下的经费能够作用于其他审计环节,对于整体审计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同时,人工智能可每日不间断地开展工作,在同等的成本下,创造的用工价值相对更高,侧面推动审计成本的降低。

      (三)提升审计工作准确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在经济程序中被假定为理性人,即拟设人在事务处理中表现为完全理性状态。但现实中,人的主观性难以消除,在事务处理中常有非理性、非公正性表现。同时,受到精力、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个体在事务处理中的处理效率、处理质量通常各不相同,难以控制在同一水平位面,对于一些综合能力较弱的审计人员而言,面临复杂的审计任务时,便容易因无法应对而导致纰漏的出现,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受到影响。不仅如此,部分缺乏足够职业道德素养的审计人员,还会在主观利益的驱使下做出徇私舞弊等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审计漏洞。较之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类,人工智能因不具备情绪、情绪等无法预测的因素,加上不受精力限制,在审计工作中有着明显的准确性、公正性优势,能够按照预先测定好的程序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同时杜绝了主观舞弊的可能,所提供的数据结论真实性更强,可为审计工作带来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审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具备更强的职业技术素养

      基于基本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同时兼具足够的职业技术与职业操守,加上对于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考量,就更需要在原有的职业技术素养结构上做出进一步优化,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在业务操作方面,审计人才需熟知专业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方法,能够胜任基础的审计工作任务,同时,在执业过程中不断通过继续教育或继续培训等渠道,持续性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确保能够与当下审计环境、审计需求的变动情况相适应;第二,在职业道德方面,审计人才需始终坚持遵循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以审慎、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在开展审计业务时严格遵照规范性要求落实,杜绝以个人主观意识左右审计结果的情况;第三,审计人员需坚持独立性与客观性,如发现问题或漏洞存在,不得进行隐瞒及协同舞弊,同时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识别存疑之处,并主动利用假设性、批判性思维进行综合分析,据此作出合理推论,再于后续实践中通过客观审计证据进行比对。

      (二)具备更完善的智能数据驱动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虽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而开发,但得益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支持,在智能审计运作中能够发挥比人脑更为精密、快速的数据分析功能。大数据分析一方面能够对已知信息进行汇总与筛选,呈现出直观的数据结论,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提取出有效的数据信息,发挥更大的信息导向功能,帮助形成更可靠的数据结论,这与审计业务的客观证据支撑诉求相符。较之传统审计模式,智能审计可利用数据处理模型及工具开展电子化处理,使海量数据资料能够在驱动分析作用下完成快速过滤、交叉验证,达到“普查”目的。但智能数据的驱动有赖于人力操作,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建立起更完善的智能数据驱动分析能力,在数据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与人工智能进行强有力的配合,及时通过系统给出的数据结论,精准识别其中风险因素,找出潜在的错漏之处,如存在高风险区域,则针对性加强审计力度,规避审计风险。目前,“四大”事务所均已开发出专门的智能审计数据处理软件,人工智能与审计程序基本融合,在此前提下,只具备传统数据处理能力的审计人员已无法胜任智能审计模式下的审计任务,需要不断革新、巩固自身智能信息技术的分析与运用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审计发展新趋势。

      (三)具备沟通协调管理能力

      目前,人工智能仍无法代替高阶的人工技术,尤其在沟通、协调等环节,需要由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等其他主体进行实时交互,才能够促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在审计工作推进中,高效的沟通是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审计程序之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更为紧密,以各取所长的形式应对整体发展诉求。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人才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成为衡量职业素养的关键性要素,应在保持积极学习态度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审计相关的政策变动方向,以及新型的审计技术,在与他人的交互协作中汲取有益养分,不断提升自我审计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审计环境,并将自身专业能力恰当地运用其中,共同推动审计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