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概念形成与认知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项文惠,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授(杭州 310024)。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台湾问题”一词是美国驻华代办彼得·巴驾于1857年提出的,在经历了含义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后,主要指对台湾的收复问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形成的两岸政治对立,以及美国的介入,是“台湾问题”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之后,这一概念由官方向社会、学界传播,逐步地“大众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而且在出现“台海问题”“海峡两岸”“两岸关系”等概念的同时,不断被注入新的含义,成为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22)03-001-15

       “台湾问题”的概念一枝两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涵盖与台湾相关的所有问题,是关乎台湾一切事务的代名词;后者指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两岸政治对立及其相关问题。随着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台湾问题越发令人瞩目,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常用却很少被深究的概念,所以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台湾问题”一词的使用及其含义的演变加以梳理。

       一、“台湾问题”概念的提出和早期使用

       中国和西方早就知晓台湾,但“台湾”的名称到明代才在文书中出现。1857年,美国驻华代办彼得·巴驾(Peter Parker)在致美国国务院的函中首次使用了“台湾问题”一词,他把“事关台湾方面”所谓的“人道、文明、航行和商业关系所系的行动”统统称为“台湾问题”。①70年后的1927年,创刊于日本东京、当时尚未迁入台湾的《台湾民报》刊登时事新闻《台湾问题讲演被解散》,则视讲演的内容为台湾问题:“一、要望无视生产者的台湾青果组合的解散,一、官有地拂下问题与农民的穷状,一、〇〇的竹林问题,一、检米员的暴状,一、农民组合的发达与糖业者的觉悟,一、在京留学生的动静等。”②信函、新闻中使用的“台湾问题”一词,显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就事论事、“信口”提及的,用得也不多,指的是与台湾相关的各种事务。

       抗战爆发前夕,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发生了转向。1930年,袁著的《中国之亚洛——台湾问题》开了“台湾问题”一词狭义理解多于广义理解的先河。他借鉴普法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州,后历经49年艰辛抗争,两州重回法国的史实,基于“台湾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价值,和台湾最近的革命运动”,呼吁“注意中国的亚洛”台湾,“负起责任,援救我们受辱的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台湾人时时不忘祖国,中国人更应当时时不忘台湾”。③但他的呼吁没有产生多大影响。1942年前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的初现,就美方“台湾国际共管”的论调,重庆《大公报》1943年1月7日和5月15日的社评《中国必收复台湾——台湾是中国的老沦陷区》《读〈美国的战后设计〉——再论关于台湾问题》,强烈反对“台湾国际共管”,坚持“不应把台湾与中国强迫分离”。④社评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响应,如徐家驹在《热流》《南洋研究》等刊数次发表《台湾问题之检讨》一文,从历史、血统、地理、经济、整个世界的角度检讨台湾问题,结论是绝不容许日寇长久占领台湾,绝不容许“台湾国际共管”,并鉴于“台湾关系中国的复兴和太平洋的安全”,认为“中国必须收复台湾”。⑤如果说台湾问题含义的转向发生在1930年前后的话,那么,此时的台湾问题概念虽还带有相关台湾其他事务的烙印,如《台湾财政的透视》⑥一文就把财政问题归于其中,但在抗战的炮火中,因应举国上下“台湾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理应归还中国”的呼声,更多地则聚焦在对台湾的收复上,概念的内涵越来越“狭义化”。

       相对于以上认知,1948年后的“台湾问题”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内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即主要指收复后的何去何从,尤其是由谁来决定它的未来。李秋生《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经注意到,在“完全由祖国负起责任,予以特殊的救济”的前提下,国民党当局显然不足以代表祖国,因为其“既没有充分的力量予以支持和协助,国内的官僚积习和贪污弊窦又乘虚而入,制造出许多罪恶”。⑦稍后,王中杰的《严重的台湾问题》进一步把国民党即将退踞台湾岛内看作是台湾灾难的开始。⑧当然,同期也不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论点,如《陈诚对台湾问题的态度》等文。⑨既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是不争的事实,邓初民在《把台湾问题提到全中国人民面前来》中提出,台湾问题就是不应让台湾沦为“美帝国主义企图奴役全中国进而反苏反共的重要基地”。由于“蒋政权反对全中国人民,坚持独裁、卖国、内战,企图把台湾变成练兵筹饷、补给资源的重要基地”,所以,台湾问题应由“全中国人民”来解决,由“全中国人民”来决定台湾的命运及其未来。⑩

       综上,“台湾问题”一词,早期是一个围绕时事变化做出的概括性称谓,还没有从学术层面界定它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含义,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概念。而且,该词使用率不高,目前所见标题中含“台湾问题”一词的各类文章仅十多篇,但该词内涵在经历了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后,其指代、范围基本明确,就是对台湾的收复问题。

       二、对“台湾问题”概念的使用

       如前所述,“台湾问题”一词早在近代就已开始使用,主要指对台湾的收复问题,且为主流观点。今天所说的狭义的台湾问题与此有一定联系,但含义不尽相同,更因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对其含义有不同认知,对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理解。

       (一)政府层面使用“台湾问题”概念

       1949年前后,“台湾问题”一词的使用已很常见。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使用了该词。他说:“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11)这段话的内容或含义,基本就相当于今天的台湾问题。笔者目前所见这一时期最早公开使用“台湾问题”一词的,是《人民日报》时评《打到台湾去,解放台湾同胞!》。文中称“一九四三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定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条文,已经被这些冒险家及其走狗丢到九霄云外了”,故应采取“解放”的方式,粉碎美帝国主义通过援助国民党残余匪帮“加紧进行吞并我中国领土的台湾省的阴谋活动”。(12)11月,《光明日报》资料室辑录了当时刊登在各种报刊上的17篇文章(内含4篇补编),作为《新华时事丛刊》之一,以“台湾问题”为书名,由新华书店两次公开发行,基本上明确了它是“人民解放军去解放台湾同胞”与“美帝”“通过美帝走狗”“企图垂手而得台湾”之间正在形成的两岸政治对立、军事对峙。(13)随后,外交部的《美国侵占台湾问题》、人民出版社的《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等均有类似的阐述,即:武力解放台湾、结束两岸政治对立,“纯粹是中国主权内政问题”。(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