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审计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作 者:
张灏 

作者简介:
张灏,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审计与理财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不仅解决了“三农”问题,而且加速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基层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振兴战略为基层治理提供重要支撑点。然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文化、组织建设、资源环保、财政等各领域,这些都直接关乎群众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当更多资源、资金投放到基层治理时,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构建一种监督体系来进行规范。显然,审计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是监督体系中最有力的“武器”,而审计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监督方式,还需要社会审计的力量介入。发挥社会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社会审计比较契合于社会治理的理念,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其独立性、专业性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更能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及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社会审计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1.理论逻辑: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

      治理的本质体现制度结构的开放性、平衡性以及秩序维护的自觉,因此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加,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等方式去解决矛盾冲突问题,这意味着治理的整体框架设定,包括治理主体参与、界限及责任、治理方式以及治理过程更强调自主与互动。从主体结构来看,政府并非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等都是重要成员,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社会组织在制度框架内也是权利主体,也可以自主的参与管理,更多组织参与被赋予一定的监管功能,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反映到社会治理上,社会审计作为一种组织形态,是监督体系中社会力量的引入,其目标任务都是服务于社会治理,在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上,能够协同政府治理,最大程度地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利益需求,既体现治理参与的主体多元性,也反映治理工具的丰富性,在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监督、问责、评估等建设性作用不可替代。社会审计依据其专业优势和服务能力,通过履行审计职能,使国家政策得到有效贯彻与执行,使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制度安排得到改善,更好维护了社会治理的公平公正原则。

      2.实践价值逻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价值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于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上,重点在改善民生,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战略实施服从服务于社会治理的需要,同时也离不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由于政策落实直接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再加以近年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意识的增强,更加迫切要求从制度结构和治理机制上进行重新设计,来保障公众权益不受侵害。审计作为参与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发挥规范建设作用,而社会审计不代表政府利益和部门利益,其独立特性和追求公平公正的专业精神,更能代表民众参与管理的心声。作为社会组织,保障政策落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在民生领域的监督力度已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当前,社会审计应服务于社会治理,落实到乡村振兴上,就是要围绕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及时跟进实施进程,突出审计监督重点,关注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把揭露问题与推动整改、完善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出破解发展难题的建议,发挥审计助力作用。

      三、社会审计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和重点

      1.从乡村振兴“战略”入手,重点关注政策发挥问题

      政策发挥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轴线,也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审计的重点应集中于政策的有效性,一是审查政策是否贯彻彻底,二是审查政策执行落实是否到位,审计审查的结果是检验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指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围绕这些发展所制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发挥政策的优势,需要以政策落实为基准,以最有效的治理方式消除阻碍政策落实的体制性、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才能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社会审计作为一种治理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着眼点应放在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监督上,通过跟踪审计,及时发现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政策决策落实到位。审计的重点应放到涉农利益的重大政策问题上,如生产优惠政策不到位、后续扶持政策不到位以及应享受未享受政策等方面。审计执行应围绕“政策”主线,通过分析挖掘,发现问题背后的漏洞和缺陷,为政策修订提供依据。

      2.从乡村振兴“目标”入手,突出资金绩效审计

      资金绩效反映资金的价值性,即一定的资金投入一定用在恰当的地方并能产生效值,保证资金绩效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社会审计的审查功能可以发挥“防火墙”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项公共财政资金投入较多,并且涉及不同项目、不同部门和不同渠道,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关乎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必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村级财务更是牵动各方利益的“神经源”。虽然投入农村的各类资金量逐年增加,但财务不规范、不公开,财政资金到底用在什么地方,无法进行评估,而监管不严的问题也大大影响“资金”的使用绩效,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社会稳定的一大风险点,导致民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不高。社会审计以其受托的第三方独立关系介入农村“资金”监管,更能跳出自身利益羁绊,为政府、公众信赖和接受,利用两方的信任关系可以把好“资金”关。资金使用绩效是把关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审计服务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资金绩效上,特别是加强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包括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合法合规,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值如何,通过查找问题提出问题整改建议,确保公共财政资金在涉农投入上的价值实现。

      3.从乡村振兴实施“过程”入手,突出项目运营审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