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系中的隐性对立和隐性匹配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E-mail:cbyhf@pku.edu.cn(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语言学论丛

内容提要:

云南德宏芒市镇一带的汉语,入声全部归入阳平,芒市汉母语者已经不能区分入声和阳平的对立,但是德宏芒市镇老一代的傣族母语者仍然能够区分芒市汉语借词中的入声字和阳平字,包括现代芒市汉语借词中的入声字和阳平字,这说明现代芒市汉语中入声字和阳平字有潜在的差异,只是汉族母语人和汉族调查人听不出来,语图也反映不出来,可以把这种潜在的差异称为隐性对立,芒市傣母语者从汉语系统外进行的这种一对二匹配可称为隐性匹配。隐性匹配条件对应于对象语言的历史音变条件,没有违反音变规则。汉语音韵史研究中关于重纽是否存在的证论可能和隐性对立有关系。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7 期

字号:

      1 音系匹配中的隐性对立

      在音位提取的过程中,存在着最小对立原则,即发音人如果认为两个词的语音形式不同,这两个词就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比如汉语普通话的“兰”和“男”。

      德宏芒市傣母语者在学习德宏芒市汉语时,汉语中相同的音位,通常读为相同的音位:

      

      Weinreich(1953)在他的语言接触研究中把这类一对一的读音现象称为认同(identification)。但是,傣母语者有时候也把同样一个汉语音位读成不同的音,形成一对多的读音,比如同样是汉语的,还有下面的ts的读法:

      

      傣汉语与傣语一般不能对话,但傣汉语者是双语者,会说傣汉语的傣母语者会在说汉语时把汉语词带入傣语,形成借词。这些不同读音的汉字通过会说傣汉语的傣母语者带入傣语后,会形成不同的声母,这就违反了认同原则。Weinreich没有系统考虑这类一对多的认同现象。不过,我们对这类一对多现象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韵母条件,在上面的实例中,读ts声母以iu和io为条件,这是有规则的,于是我们把这种根据不同语音条件有不同读音的二语读音机制称为母语匹配。有规则的母语匹配说明,同一原词如果借词有不同读音,一定有不同的语音条件,语音接触的规则不会弱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分化的规则,借词之间仍然会形成严格的语音对应,因此,通过语音对应的严格性来区分同源词和借词是不充分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二语习得中,会不会有无语音条件的一对多匹配呢?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持续对德宏芒市汉语方言展开微观跟踪调查,当时的芒市汉语方言古入声字都归入了阳平,但是芒市汉语方言的阳平字在傣母语者的汉语(傣汉语)读音中却被分为两组,一组归入傣语的阴上(31),一组归入阳上(42):

      

      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傣母语者,一般都能做出这种区分,当这些汉语词借入傣语时,也分成两组,下面是汉借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项。

      

      

      

      

      芒市汉语阳平字借入傣语后表现为两类不同的声调,在芒市汉语共时语音系统中是找不到语音条件的,因为即使是芒市汉语阳平字中的同音字,20世纪50年代前出生的傣母语者也能分开匹配(表5斜体字为实例)。

      

      20世纪80年代我们调查傣语借词的时候,当时汉族单语者(只会说汉语)已经不能区分来自古阳平和古入声的声调,当时我们认为这些傣语汉借词中的这种对立有可能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芒市汉语入声还没有完全并入阳平的情况,或者正在并入阳平的情况。但下面这些词(表6)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还没有借入傣语,都是近几十年进入傣语的,汉族单语者仍然不能区分,但20世纪50年代前出生的傣语母语者同样能够把这批汉语进入傣语的阳平借词分出两类,这些傣母语者所说的西南官话都是芒市汉语,因此阳平借词也都是通过这些会说芒市汉语的傣汉双语者传入的。

      

      即使是芒市汉语同音字,傣母语者也能分开(表7)。

      

      以上“格力空调、隔离、录像机、微波炉、一本大学、投影仪、扶贫”等词汇都是我们80年代调查没有的词汇,可以肯定是近几十年进入傣语的汉借词。“扶贫”中的“贫”,在傣语汉借词中的读音可能受早期“贫下中农”中“贫”的影响读42调,但“扶”读42调没有早期借贷语素的影响,而且和“220伏”中的“伏”形成声调对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