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接管山东邮政策略研究

作 者:
陈静 

作者简介:
陈静(1987- ),女,历史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北京 100044)。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撤退以及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前后中共接管华北沦陷区的邮政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就山东地域而言,中共山东省政府和山东战时邮政总局根据时局变换不断调整邮政接管策略,从战后初期与国民政府争夺接管沦陷区邮政的先机,到重庆谈判后放缓对沦陷区邮政的接管,再到停战协定签订后通过合并方式实现对沦陷区邮政的全面管控,中共对山东邮政的接管张弛有度且步步为营,最终在战后山东邮政的接管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2]05-0155-10

       邮政,是信息流通的重要载体。就国民政府而言,邮政不仅承担着信息流通的任务,更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共方面,为打破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一个包括交通、发行、邮政在内的信息流通网络在抗战时期得以创建。解放战争时期,为赢得信息流通的主动权和获得邮政收入,国共双方均积极开展沦陷区邮政的接管工作。当前,学界有关解放战争时期邮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民政府邮政接管、中共邮政发展和解放战争后期国共通邮三个方面①,但是对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共接管华北沦陷区邮政中的博弈少有涉及。山东作为以省级行政区划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其邮政成为国共双方战后接管的重要争夺对象。不过,山东邮政的接管对国共双方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双方的着力点与接管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以战后中共针对时局转变和国民政府政策调整所做的策略因应为论述对象,尝试通过对战后中共在山东邮政接管中计划部署与行动举措的梳理,窥探该时期国共政争的不同面相,探求中共如何在国共政争和美方参与停战谈判的处境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山东邮政的控制权与管理权,以实现山东邮政的战后恢复。

       一、三分天下:战时山东邮政格局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管制的中华邮政遭到严重破坏。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国民政府决定撤出东北的中华邮政并对邮务人员进行安置。华北沦陷后,国民政府对华北邮政人员的安置已经力不从心,最终于1938年5月做出中华邮政留守华北沦陷区的决定。②东北四省邮局撤退至关内和华北五省邮局留守沦陷区,意味着国民政府对东北和华北中华邮政掌控权的丢失。随后,日本侵略势力进驻沦陷区邮政系统,中共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邮政体系。于是,抗战期间,中国境内便出现了日伪、国民政府和中共三方政治势力参与邮政管理的状况。

       对国民政府而言,将中华邮政留守沦陷区是迫于经济和军事压力的不得已之举。1938年8月15日,交通部长张嘉璈根据密报向蒋介石汇报了北平方面将成立伪邮政总局的消息,并提出了日伪不得在沦陷区发行邮票、不得干涉沦陷区各邮政管理局的人事组织权限的底线,强调若日伪突破该底线,即责成各管理局局长在可能范围内设法撤退。③在国民政府的预设中,若日伪使用中华邮政的邮票,则国民政府可以继续获得邮政的财政收入;若日伪不干涉中华邮政的人事权,则国民政府可以继续维持中华邮政的组织完整性。就在张嘉璈发出电报的同一天,伪邮政总局④在北平成立,直属于伪临时政府行政部,管辖北平、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五个邮区,其中伪邮政总局和各邮区的伪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均由日本递信省调派的递信事务官充任,而副局长的职责在于辅佐局长办理一切局务并指挥及监督各股事务。⑤通过派遣副局长,日伪实现了对华北沦陷区中华邮政日常事务的监督和干预。同时,伪邮政总局也逐渐放弃使用原中华邮政的邮票。1941年6月,伪邮政总局开始自行印制并发行邮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抛却对万国联邮大会和英美等国的顾忌,日伪通过进一步干预人事权和日常运营等方式获得了对华北沦陷区中华邮政的控制权。

       鉴于张嘉璈提出的人事任命和发行邮票方面的底线已被日伪打破,按照先前的预定计划,国民政府应撤退华北沦陷区的中华邮政。但是,伴随着政权从华北的逐渐淡出和长期的战争消耗,国民政府已无力实施撤退计划,只能采取措施以尽可能降低日伪干预对华北沦陷区中华邮政造成的影响。华北沦陷之初,国民政府曾委派意大利籍邮政员工巴立地和克立德分别担任北平和河北邮政管理局局长来管控华北沦陷区的中华邮政,以利用日本对西方国家的忌惮来尽力维持中华邮政在沦陷区的有效运转。至于国民政府将中华邮政留守沦陷区并设法维持其有效运行的原因,主要考量在于经济方面,这样既可以省去安置邮政人员的费用支出,亦可以通过沦陷区邮政的维持来获得收入。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维持国统区与沦陷区的通信,这样既可以通过抗日国军与沦陷区家人联系的方式鼓舞士气,也可以借助通邮来安定民心。⑥但是,随着日伪对沦陷区邮政控制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只能通过国际航线和秘密交通线实现国统区与沦陷区的通邮。

       以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国民政府和日伪在对华北沦陷区中华邮政管控的博弈中双方此消彼长的关系。日伪不断加强对华北沦陷区中华邮政管控的过程,也是国民政府不断丧失其掌控权的过程。不过,由于国民政府在华北五省军事力量布局的不同,中华邮政掌控权丢失的后果也不尽相同。就山东邮区而言,伪山东邮政管理局的邮局数量和员工人数在伪邮政总局的五个邮区中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其中日籍人员数量与伪北平邮政管理局共居第一位。⑦从这一层面考量,山东邮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对于国民政府而言,对山东中华邮政的掌控并非至关重要。抗战时期,由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力发展以及日伪的限制,国民政府部队在山东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所以,在日伪开始染指山东中华邮政时,国民政府即在此设立秘密军邮站,以满足国民政府党政军的信息流通。⑧

       相对于国民政府在山东境内军事的弱势,中共则在山东建立了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强大军事实力的抗日根据地。但是,随着日伪统治的不断深入,在夹缝中生存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以及对外信息的传输开始陷入困境。为打破日伪的封锁,山东抗日根据地决定建立自己的通信系统。1942年2月,中共山东省战时邮政总局(以下简称“山东战邮”)正式成立。⑨根据组织任命,由赵志刚担任总局局长,他曾长期在满洲从事地下交通工作,具有一定经验;同时,由战前曾服务于青岛邮局的李旦夫担任其副手。⑩在两人的领导下,山东战邮发展迅猛。1945年8月,山东战邮工作人员已经达到7600名。(11)这一数字是伪山东邮政管理局人数的四倍,可见山东战邮队伍的庞大。业务方面,山东战邮实行交通、发行与邮政三位一体的一元化组织形式(12),其中为党政军通信服务的交通是山东战邮最重要的工作,发行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发行和邮递党内报刊,邮政负责为抗日根据地民众提供普通的信件邮递和汇款服务。(13)并且,山东战邮在鲁中、鲁南、胶东、滨海、渤海各专区成立了专区邮局、县局、邮站、信箱和代办所等机构,其服务范围覆盖了抗日根据地的各个村落。(14)同时,山东战邮通过发行战时邮票,在获得邮资的同时,还通过邮票进行宣传。应该说,山东战邮不仅承担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以及与延安之间的党政军通信工作,而且深入基层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众提供邮政服务,正是后一点,使其在战后山东邮政接管中拥有了比国民政府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