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禄字书》,颜元孙撰,大约成书于唐玄宗时期。①该书整理了当时社会用字,确立了唐代用字规范,是研究近代汉字、唐代字样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 《干禄字书》版本较多,周祖谟将其分为“湖本”“蜀本”两个系统。②“湖本”系统比较接近原本,“蜀本”系统则与原本稍有差异。③“湖本”系统中的颜鲁公原刻(774年刻)、杨汉公摹刻(839年刻)最接近原本,但原石早已不存,拓本也不得见,目前存清代刻本,但来历不明。“蜀本”系统中的宇文公重刻(1142年刻)尚存,原石在四川省三台县,现存宋、明拓本。“蜀本”系统来源比较复杂,原石的一部分内容源自当时蜀地木刻本,可能存在讹误。 《干禄字书》很早就东传日本,9世纪成书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藤原佐世编)中就有关于该书的明确记载: 《干禄字样》一卷。④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录“于禄字样”指的就是《干禄字书》,⑤而日僧自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就开始使用该书编纂古字书。其中,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日本永保元年(1081)至康和2年(1100)写]在释词时多忠实援引字书、韵书、类书等古辞书,保存了汉文典籍的原始面貌,筑岛裕将其归入“原撰本”系统,强调该书引文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⑥池田证寿指出,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中有许多有关《干禄字书》的引文,⑦如:
其中,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中的“干”是“干禄字书”的略写。此类引文的体例也与《干禄字书》近似。比如,将俗字(“
”)与正字(“
”)列成字组,明确指出其“俗”“正”关系。由此可见,日僧在编纂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时援引了《干禄字书》。 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成书于12世纪以前,当时“蜀本”尚未问世,该书所据《干禄字书》属于“湖本”系统,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通过广泛收集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所录《干禄字书》引文,将其与传世本逐条比勘,可以发现传世本《干禄字书》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近代汉字研究、唐代正字学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证据。 一、《干禄字书》及其主要版本 目前,各家普遍使用的通行本《干禄字书》共有两种。一为两淮马裕家藏本(以下称“清代湖刻本”),比如杉本孜(杉本っと
)《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中的出云寺本《干禄字书》就是该本。二为故宫博物院藏本(以下称“宋明蜀拓本”),即施安昌《颜真卿书〈干禄字书〉》。该本勾跋使用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张玮旧藏本,大部分图版则用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另一种明拓本。 不过,目前两种通行本《干禄字书》都刊刻较晚,并且是来自两个存在一定差异的版本系统,各有缺陷,现分述如下。 第一,清代湖刻本虽被官方冠以“湖本”,但来源尚待考证,刊刻时间也晚,不可轻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载: 今湖本已泐阙,蜀本仅存。宋宝祐丁巳,衡阳陈兰孙始以湖本锓木。国朝扬州马曰璐得宋椠翻刻之,即此本也。然证以蜀本,率多谬误。如卷首序文,本元孙作,所谓“伯祖故秘书监”,乃师古也。兰孙以元孙亦赠秘书监,遂误以为“真卿”称“元孙”,而以序中“元孙”二字改为“真卿”以就之。曰璐亦承其讹,殊为失考。其他缺误,亦处处有之。今以蜀本互校,补缺文八十五字,改讹体十六字,删衍文二字,始稍还颜氏之旧。(11) 由此可见,清代湖刻本存在诸多讹误,馆臣曾使用“蜀本”校订过该本。“湖本”中偶有谬误可能避免不了,但毕竟是唐人规范汉字的范本,书中谬误连连就显得极不正常了。如此,陈兰孙所用的或许根本不是颜鲁公原刻本、杨汉公摹刻本,而是其它版本,而这个版本可能与“湖本”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宋明蜀拓本均拓自蜀地原石,但宇文公重刻的一部分内容是来自蜀地木刻本。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宋明蜀拓本到底多大程度反映了“湖本”的原貌。另外,施安昌在1990年出版宋明蜀拓本时,称所用明拓本“拓功精良,墨色如漆,字画清朗,胜于前本”(12),但同时指出其中仍有“因字损泐而缺字”(13)之处,无奈用宋拓本补之,可见宋明蜀拓本并不完美,这一点也需要注意。 近年来,伴随域外汉文文献的挖掘工作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借助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所录《干禄字书》引文重新审视传世本《干禄字书》。 二、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所引《干禄字书》 《类聚名义抄》是日僧编纂的古字书,分“佛”“法”“僧”三部,版本较多,有“原撰本”“改编本”两大系统。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属于“原撰本”系统,现存“法”部开头部分,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