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缺动词语义加工的ERPs证据  

作者简介:
王彭(1992-),男,辽宁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李培(1987-),女,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江苏 南京 210097);张珊珊(1977-),女,江苏涟水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语言习得;杨亦鸣(1957-),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江苏 徐州 221009)。

原文出处:
外国语

内容提要:

动词空缺①一直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但汉语是否有动词空缺句一直未有定论,对其加工机制的研究也较少。文章运用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对比先行动词不一致的两类汉语动词空缺句的加工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两类动词空缺句的目标词诱发的成分有显著差异。文章认为,P200成分可能与词汇语义信息识别或动词联想有关,P600成分可能与整合困难或语义冲突有关;汉语动词空缺句的空缺位置存在空缺动词的语义加工,空缺动词依据先行动词进行语义还原,并在晚期加工中参与到句子的语义整合中。研究从语义加工的角度证明了汉语存在动词空缺句。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Ross(1967)首先提出动词空缺这一概念,通常指并列句中重复出现的动词被缺省的现象,是省略的主要类型之一,在英语、荷兰语和德语等语言中有广泛研究,但汉语学界一直对汉语中是否存在动词空缺结构存有争议,一方认为汉语中存在动词空缺结构(LI 1985;Li 1988;Paul 1999),如例(1);而另一方认为汉语中不存在动词空缺结构(Tai 1969;Sjoblom 1980;Chao 1988;Tsai 1994;Tang 2001;Wu 2002;Xu 2003;李艳惠2005;贺川生2007),有学者将汉语中与英语动词空缺句相似的句子称为“无动词句”(Empty Verb Sentence)(Tang 2001),如例(2)。

      (1)他来过五次,我一次(Paul 1999)。

      (2)张三吃了三个苹果,李四四个橘子(Li 1988)。

      (3)*老大写诗,老二小说(吕叔湘1986)。

      (4)东家一口馍,西家一块饼(石定栩2000)。

      (5)他等了一个小时,我两个小时(Paul 1999)。

      汉语动词空缺句的研究最早只是关注其可接受度,吕叔湘(1986)认为汉语中动词承前省略的情况较少,因此通常不说例(3),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在先行小句与后续小句同时缺失动词的情况下,句子更容易被接受,如例(4),但这种句子一般只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使用(石定栩2000;Tang 2001),并指出这类句子与英语动词空缺句在结构和使用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另外,Li(1988)提出,当空缺残余中包含数量宾语时,句子可以被接受,如例(2),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可(Paul 1999;Tang 2001;Xu 2003),Paul(1999)的研究又进一步指出,除数量宾语外,表频率和持续的动词补语等也可以令句子更容易被接受,如例(1)、例(5),并认为汉语母语者对汉语动词空缺句可能存在语感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汉语中有无动词空缺句一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王竹、张天伟(2019)对汉语动词空缺句可接受度调查的研究显示,现有文献中汉语动词空缺句可接受度都比较高,尤其是包含数量宾语、频率或持续补语的空缺句,认为汉语中存在动词空缺句。

      受关注和争议最多的是宾语中包含数量短语的动词空缺句,如例(2),但学界对这类可接受度高的句子是否是动词空缺句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Li(1988)和Paul(1999)等认为之间存在一个连接并表达二者关系的空缺动词,这类汉语动词空缺句是合法且可接受的。而Tang(2001)和Xu(2003)等否认这类句子属于动词空缺句,Tang(2001)指出,汉语中的动词空缺现象不限于并列句,也不严格遵循毗邻原则,并从移位说的角度提出了汉语不具备空缺动词结构生成所需的移位条件,认为汉语中没有典型的动词空缺句,而例(2)应该属于无动词句,Xu(2003)认为这类汉语动词空缺句更容易被接受是因为汉语中的数量名词更像一个谓词性短语。除此之外,Wu(2002)将这类汉语动词空缺结构视为“话题-述题结构”,由抽象的事件论元承担话题功能,那么空缺小句就是省略了焦点标记“是”的述题小句,事件论元通过先行句或上下文获得解读,如:[张三吃了三个苹果],(Wu 2002)。因此,对包含数量短语的动词空缺句的研究可以作为探究汉语动词空缺句的突破点,学界对汉语中是否有动词空缺句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这类句子中是否存在空缺动词,那么对空缺位置语义加工的过程和性质的研究则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证据。

      事实上,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英语、荷兰语和德语中的空缺句空缺位置上存在语义加工与整合。Hofmann(2006)对比动词空缺句与对应非空缺句的加工,发现被试存在对空缺动词的识别,且识别时间相比对应的先行动词短,说明动词空缺句中存在空缺动词的语义内容且存在在线的语义加工。Claus(2015)对德语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的结论,采用阅读旋转范式对比动词空缺句与对应非空缺句,发现行为动作不仅对显性的行为动词的加工速度有影响,对空缺句中空缺位置的加工速度也有影响,为空缺位置上存在动词语义内容提供了证据。此外,相关研究在证明空缺位置上存在空缺动词语义加工的基础上,也对空缺动词的整合加工及进程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认为空缺动词的语义整合是在空缺后第一个词出现后立即开始的,Kaan et al.(2004)采用ERPs技术,通过改变英语动词空缺句中空缺动词与对应名词搭配的语义合理性,对比语义合理空缺句与语义违反空缺句发现,语义违反空缺句在空缺后的名词诱发了更大的N400成分,认为N400成分是对空缺动词信息进行重建与整合诱发的,空缺结构存在快速解读(可参看Phillips & Parker(2014)的综述),空缺位置上存在动词语义内容,并证明了空缺动词的语义整合随空缺后名词出现立即开始。而Kaan et al.(2013)认为空缺动词的语义整合是一个比较晚的加工,他们在Kaan et al.(2004)的基础上去除了空缺位置后的残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用了可以将空缺动词置于句尾的荷兰语动词空缺句作为语料,结果发现语义合理句与违反句之间没有N400成分差异,但语义违反空缺句诱发了更正的P600成分,这说明动词空缺句中存在空缺动词的语义内容,而且其早期加工不受合理性的影响,证明了空缺动词参与到语义整合是比较晚的加工。可见,现有研究都证实了空缺位置上是存在语义加工的,但对于空缺位置上的空缺动词是否参与到早期语义整合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综上,学界对其他语言动词空缺句的加工研究已经证实空缺位置存在空缺动词的语义加工,但是对于汉语动词空缺句,尚无人从实证角度进行加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将先行动词不同但空缺小句相同的语义合理与语义违反的两类句子进行对比,考察二者的加工机制,探讨汉语动词空缺句空缺位置的加工特点以及空缺句的性质。根据前人研究结论,我们可以预期:如果与合理句相比,违反句在空缺位置后的名词上诱发出更大波幅的N400或P600等ERP成分,那么可以证明由于空缺动词的语义内容不同导致了加工差异,汉语空缺句的空缺位置存在语义加工,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汉语中存在动词空缺句;如果与合理句相比,语义违反句在ERP成分上没有显示出差异,则证明空缺位置不存在语义加工,汉语中没有动词空缺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