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篇中“
”不是强制性语法范畴,虽然常用于过去已然事件句,但并非必须出现。如下例中共有8个过去已然事件小句,但作者仅在(1a,1g,1h)三个小句中使用了“
”:
2.“述补式VP+
”在语篇中的分布 在叙述语篇中,有一些语句构成故事发展推进的主线;而有一些语句则是在主线之外宕开去的笔墨,是为了有助于故事主线的理解而提供的背景信息,包括环境描写、原因说明、对事件或人物所做评价等等。Labov(1972)认为前者构成“故事骨架”(skeleton),后者则是“故事的其他部分”。后来,Hopper(1979)将这两部分分别叫作前景和背景。“述补式
”既可用于前景句,也可用于背景句。如: (2)我好容易把她弄到小花园的白色廊架下,按坐在廊凳上,她还一次次起身欲冲,被我毫不客气地一次次推坐在原处。她力气用尽,开始哀恸地哭。
,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花坛里的月季花枝叶扶疏地婀娜开放,一些蜜蜂嗡嗡地在阳光中盘旋;蚂蚁沿廊柱往上爬,爬到光滑的地方把持不住
;一辆轿车若隐若现地从树丛外驶过。 杜梅还在哭,无声地泪流满面地哭,我吸着烟耐心地等她哭完。(王朔《过把瘾就死》) 这个例子中,“挡住了好奇者的目光”这个“述补式VP+
”句不是故事的主线事件,叙述者只是顺便交代了一下把杜梅弄到“白色廊架下”的原因。第三自然段是一个环境描写,但其中也出现了“述补式VP+
”,即“掉了下去”。 实际上,正如Payne(1992)、杨素英、黄月圆(2013)等所言,前景句与背景句取决于叙述者如何看待事件彼此间的关系,在操作层面上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区分。(2)中,“蚂蚁爬廊柱”虽然出现在背景部分,但叙述者是把它作为一个小叙事进行处理的,在这个局部的小叙事中,“掉下去”也不妨看作是一个前景句。再如(3)中,“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是对“浑身无力”的状态所做的比喻性评价,属于背景,但它与主线事件的叙述融合在一个句子当中,难分彼此。 (3)我爹死后,我
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余华《活着》) 因此,我们对“述补式VP+
”在语篇中的分布进行观察时,不刻意区分前景句与背景句,只在必要时加以说明。“述补式VP+
”在书面叙述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