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22)02-0164-10 DOI:10.19563/j.cnki.sdzs.2022.02.017 智能技术日渐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科幻作品中所描绘的游戏世界生存、意识上传、脑机链接、赛博人等想象不再是某种隐喻,已然变成了可预见的现实趋势。在众多智能技术中,深度伪造(deepfake,后简称“深伪”)的涌现与社会化应用,则革命性加速了这一进程。 所谓深度伪造,即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伪造(fake)的合成词,指的是借助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大样本学习,将不同个体的声音、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拼合在一起,自动生成拟真语音、图片或者影像的过程。随着技术日臻成熟,深伪合成的视听内容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因此,这一技术常常被用于创造“不存在的人”、炮制“不存在的事件”,或将一人的行为举止与言论嫁接在另一人的身上;在没有专业手段的辅助之下,信息接受者几乎难以辨别此类视听内容的真伪。 深伪技术自诞生以来便伴随着不断的争议。一方面,它被用于色情内容合成、假新闻制作和政治舆论操纵,极大程度上侵损了个体权益,引发了公众对于媒介的信任危机,也使得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视觉客观性被瓦解。①而另一方面,深伪技术也开拓了全新的娱乐业态与商业营销模式:例如,用户可以通过ZAO、“去演”等移动端应用,虚拟地参与到影视剧片段中,体验“成为演员”的感觉;用户可以借助动态追踪的深伪滤镜,实现个体形象的创造性呈现,如实时美颜、变老或变年轻、漫画脸、转换性别等;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在线试衣”“模拟整形”等智能化营销应用,进一步革新了消费体验。 当前学界对深伪技术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且绝大部分研究被“技术恐慌”的话语所笼罩。在这些研究看来,深伪技术会对社会伦理道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大对这一技术的法律规制、政策规制与伦理规制。②从研究对象来看,少有研究注重到深伪技术使用中的个体用户角色。就本质而言,技术/物为用户所提供的是一种外部环境,而个体对这一外部环境的洞察、评估与主体策略,将决定技术在特定情境中的功用。③在技术滥用之外,深伪技术所展现出的其他可供性未受到充分重视。从研究立场来看,多数研究预设了“技术向恶”的一面。事实上,“深伪并非创造了全新的社会问题,而只是激化了既有的深层社会问题”。④“技术恐慌”的单向度视角不仅会遮蔽我们对于这项新兴智能技术的客观认知,更不利于我们对其向善的潜能进行挖掘,进而对技术的社会嵌入进行良性引导。 为了回应深伪技术所带来的新兴技术实践、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实践,并对现有的研究局限进行补充,本文将探讨深伪技术中的人机互动(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如何展开。深伪技术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它能够合成一个与个体高度相关、极具欺骗性的混杂数字身体;而这一数字身体又成为个体进入虚拟世界的接口与界面,并极有可能传导着虚拟世界对个体的真实影响。那么,“身体”便成了理解这一新兴人机互动模式不可或缺的视角。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具体回答如下问题:(1)深伪技术何以使个体的物理身体参与到虚拟世界中?(2)在这一人机互动中,个体得以通过深伪技术展开何种主体实践?(3)基于这一人机互动,深伪技术又呈现出何种个体和社会效用? 一、文献回顾:以身体为介质的人机互动 身体是“我”与世界打交道的重要载体,它绝非受到精神或灵魂驱动的机器,而是直接进行知觉和理解活动的主体。⑤个体借助身体将自身定位在社会中,也产生着对社会的定向。⑥它承载着人们与世界的交互,又将传导着外界对自身的影响。由此,具身性(embodiment)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议题。所谓具身,指的是个体以身体在场(presence)的方式所实现的对世界的积极参与,它是理解人机互动的重要视角。⑦那么,在数字媒介时代,个体何以实现身体在场,并参与到虚拟世界中呢? 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化身在场”的方式将自我延伸到虚拟空间中。“化身”(avatar)一词源于梵语,指的是神以肉身的形式出现在地面上;在虚拟环境中,化身指的是:“一个能对特定真人实时行为进行反映的、可被感知的数字化呈现。”⑧作为一种自我再现,个体的化身是自我数字化扩展的重要方式。⑨狭义来说,数字化身指代的是那些具有特定身体形态的虚拟主体。例如,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被广为研究的便是游戏化身。用户可以通过游戏化身进行选择性的自我呈现,并对其进行命名、创造和操控。⑩广义来说,凡是能够代理个体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交互的符号均可被视为数字化身,如,用户创建的论坛账号、发送的emoji表情以及自生产的图像、文字和语音等。这些数字化身也同样彰显着用户个体的自我概念、身份认同、与情绪意向。(11)个体的自我化身不仅会提升其在虚拟世界中的临场感与沉浸感(12),更会反作用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结构与行为决策,进而产生真实的社会影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