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22)02-0001-10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经过多个回合的协商,最终达成了“九二共识”,今年恰好是达成该共识30周年。“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两会进行事务性谈判的基础,而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因为它清晰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对其承认还是不承认、坚持还是否定,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稳定。马英九主政八年,由于国民党当局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作为大陆政策的主轴,两岸关系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且曾有过一段难得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时期。而自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陷入严峻复杂的局面。 应该说,国民党与“九二共识”的渊源颇深,连战任党主席时将其纳入国民党政纲,成为国民党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尽管党内本土派一直存在“九二共识过时论”、“放弃说”,但就其主流政策而言,迄今“九二共识”仍未动摇其基础地位。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党内多数人一直将“一中各表”作为“九二共识”的主要解读方式,最典型的是马英九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和吴敦义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研究表明,“一中各表”并不是跟在“九二共识”后面的补充说明,而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关键性内容。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到2000年,国民党即先于“九二共识”提出了“一中各表”的表述用语。直到2000年,国民党籍前“陆委会主委”苏起正式提出“九二共识”这个概括性的政治名词,才有了后来国民党“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标志性说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中各表”是国民党大陆政策不容忽视的观察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一中各表”是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扭曲性解读,大陆方面从来没有接受过“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说法。自2005年“胡连会”始,大陆在表达对台政策基本立场时亦采用“九二共识”这一概念,并用以表示一个中国原则,标准的表述方式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跟“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将系统研究国民党提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原因背景、特点及影响,尤其是对学界较少涉及的“一中各表”做出深入剖析,并正面阐述大陆方面关于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基本立场。 一、“一中各表”作为概念名词出现先于“九二共识” 两岸之间是先有两会共识(“九二共识”)这个历史事实,随后时隔多年才有“九二共识”这个专有名词。众所周知,1992年两岸就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共识,当时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各自带着多个版本进行谈判,最后从其中选定两个在表达基本立场上有重要交集的版本,作为达成的共识。“九二共识”包括海基会版本与海协会版本,而非一个版本,但共同点是双方均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追求国家统一,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中国的内涵上,对此大陆海协会表述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台湾海基会表述为“认知各有不同”。但是,国民党在解读这两个版本时,声称这是“一中各表”,并且先使用了这个经过过度简化的名词。因此,从事实层面看,1992年两会共识(“九二共识”事实本身)发生于“一中各表”之前,但是当时还没有被正式称为“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作为概念名词是在2000年才被提出来的,而“一中各表”则早于它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存在。也就是说,作为概念名词的“一中各表”,要先于“九二共识”这个用语;从“九二共识”达成后不久,“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一中各表”)就成了国民党方面所解读的“九二共识”。 将“九二共识”扭曲为“一中各表”,首先源自岛内几家主要媒体的报道采访,但很快为国民党当局及其高层政要所采纳并延伸为该党基本政策。 第一,“一中各表”成为概念名词,发轫于岛内媒体的“标题党”效应。“一中各表”最早出现在岛内媒体对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共识的相关报道中,从1992年至1995年可见很多媒体使用类似文字描述这项共识。 两岸于1992年达成的这项共识,起初双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除了公布海协会定稿的“共识”内容外,还全文引述了海基会的“共识”表述内容,这封函件呈现了完完整整的“九二共识”。由于双方表述内容的文字比较多,再加上达成之时缺乏统一命名,台湾主流媒体遂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或“一个中国,各说各话”为标题,进而更精炼为“一中各表”,来对整个共识内容进行简约概括。如1992年11月17日台湾《中时晚报》以《两岸各自口头表述“一个中国”涵意》为标题对“九二共识”进行报道,1992年11月18日台湾《工商时报》则以《一个中国各说各话,海基会点头》为新闻报道标题。 尤为值得指出的是,1992年11月18日的《联合报》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两岸存异求同》为标题报道“九二共识”。《联合报》的这篇报道,完全称得上是最早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概括“九二共识”的文章。报道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台湾方面的三点声明,第二部分指出海峡两岸的共同点。综合来看,整篇报道除了说明两岸对“一个中国”及“谋求国家的统一”有共识外,还证实了“各自表述”的具体指代对象仅仅是“一个中国的涵义”。报道称,“从海协会来函列举双方对‘一个中国’表达方案来看,已经存在许多共通语汇。例如‘海峡两岸’、‘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谋求国家的统一’等,明显透露出双方互相修正妥协的痕迹,‘海峡两岸’及‘一个中国’是我方回避,而又必然出现在海协会每个方案中的用语;而‘政治涵义’及‘谋求国家的统一’,则是我方意欲强调而海协会在此次修改方案中才加入的文字。”①这篇报道的撰写人是曾任《联合晚报》执行副总编辑的何振忠,他本人全程参与报道了1992年两会在香港的商谈。 台湾海基会前副秘书长李庆平是1992年参与两岸两会谈判的代表之一,他亲身见证了整个“九二共识”的达成过程。在海协会于1992年11月16日致函海基会最终确认两会共识后,李庆平第二天就在“陆委会”发表讲话,向外阐释两会的商谈成果。他特别提出,“在陆委会表达正式的台湾立场时,并没有讲‘一中各表’,可是第二天,台湾媒体都在头版头条上用了‘一中各表’这个词,这是媒体以意涵引申出来的名词,但不是陆委会对外的正式讲话内容。”②李庆平的这番话,也证实了“一中各表”的说法最早是来源于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