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经济交叉的研究领域始于1999年,随后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从事经济监督,服务于国家治理。 借鉴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语言结合审计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审计的语言学,主要指对与审计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语言运用进行话语分析,简称审计话语研究。话语是一种陈述知识的表征系统,也是实际发生的社会实践。合适或精准的话语不仅能够准确传递表达者的意愿,而且能够使得接收者迅速接受、掌握,甚至印象深刻,并不会引起各种歧义。不同于突发事件话语等公共话语,审计话语作为一种专业话语,指审计机关在审计准则制定、从事审计实务以及审计研究工作中使用的符号语言及其话语行为,主要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关于审计制度的正式文件、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机构负责人讲话、大型审计会议公报,以及审计类文献等,具有独特的体系特征。“每一个学科的话语生产都以专业场域为读写现场,但也有可能向公共场域迁移。专业场域和公共场域的话语生产,是学科内外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调度、加工和信息交换。”审计话语的重要意义,正被一些学者敏锐地发现到,他们开始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审计报告的用词特征、审计英语文本的翻译方式、审计人员的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等。显然,与审计,尤其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大职能相比,目前的审计话语研究不仅偏少而且零碎,有必要吸取语言学与传播学相关研究方法,就审计话语的形成与传播全流程分类展开研究。通过解构审计文本的语言特征,探索审计文本在生产阶段的建构策略、在再生产阶段的翻译策略、在消费阶段的传播策略等,从而形成审计话语研究的三个维度:建构(生产)、翻译(再生产)、传播(消费)。(见图1) 一、审计话语研究的基本维度 (一)审计话语的认知建构 话语建构一定的社会现实,反映出一定的权力关系。审计话语建构人们谈论审计话题、审计活动及审计准则的方式和知识形式,并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动。审计实践通过审计语言意义塑造和影响我们的行为、行动,从而产生一定的话语效果。对审计话语进行建构研究的前提是解构分析。解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分析审计话语的语言特征。
1.审计话语的分类特色。审计文本不仅仅是表述规章、制度,呈现程序和数据,而且具有独特的话语内容和特征,存在一定的话语联系并最终形成审计话语体系。其特定表达方式蕴含着一定的目的,表现出的语言偏好影响决策倾向。因此,有必要以系统分类方式描述分析该类文本的语言特征。 分析对象源自机构负责人有关审计主题的讲话,或审计报告,或审计类文献。基于量化统计,系统地分析我国审计话语的基本原则、语言特征、话语策略、话语风格和话语规范等,探讨审计话语的建构方式。也可以对比不同国家的审计类文本,探索其话语原则、话语内容、话语策略、话语规范、话语语境和话语效果的异同,考察国际化审计话语的语言特征和内在规律。 一类是机构负责人有关审计工作的讲话。可以收集历年来机构负责人有关审计主题的讲话或审计长在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专题语料库,梳理其中的高频词、主题词、相关词等,考察词汇共现情况,基于此做定性分析,比如,挖掘审计领域中的特色隐喻。此类语料中蕴含着“国家是人”“审计是体检”“治理是治病”“原则是容器”“发展是旅程”“制度是建筑”“工作是打仗、下棋”等概念隐喻的一系列特色表述,如: “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政治体检”,“找准病因病根” “廉政纪律是绝不可触摸的‘高压线’” “用‘反腐’、‘改革’的双引擎,驱动‘发展’巨轮在‘法治’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不留‘暗门’,不开‘天窗’” “多兵种作战经验”,“审计铁军” 这些表述与《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的话语风格相似,如:“党的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说明上述审计话语和反腐治理话语的语言特征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表述也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审计作为监督手段,在反腐败中所发挥的利剑作用”。 另一类是审计报告或审计类文献。可以收集历年来各级别的审计制度文件或报告全文,建专题语料库,聚焦主题词分析和主题词丛分析,梳理此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话语策略、话语风格和话语规范等,并可针对上下级报告作对比研究,以此了解官方类、学术类审计话语建构的原则和方式,为各级政府如何通过话语建构审计制度和理念提供智库服务。此类语料中的程度副词是被关注的重点,在审计报告中,“副词+动词”词组在各部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尤其是在审计建议部分。而在审计报告的问题清单中,否定类词汇和被字句等是被关注的重点。如: 程度化表达:“大力”“进一步”“重点地” 常用词组:“准确上报”“层层紧紧压实”“充分释放”“科学规划” 否定类词汇:“未”类、“不”类、“没”类 简洁严谨,不含糊其词,不用歧义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结构严谨、言简意赅的审计报告才能揭示问题。对诸如上述审计话语进行充分地解构后,便可梳理审计话语的建构逻辑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