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间性”视域下文化产业研究的范式建构与学科拓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高校“新型智库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仲建琴,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49)。

原文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文化产业实践发展迫切要求文化产业建构研究的学科范式。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等多重历史使命的赋予使得文化产业研究内蕴多维价值考量,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扶持的学术领域。文章以2002-2021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文化产业项目的实例为考察对象,在“学科间性”视角与“共时—历时”维度比较中回溯文化产业学科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的廓清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径。文化产业的研究范式、学科发展与其研究对象、科研主体及相关学科发展紧密勾连,其实质是一场迈向“间性”特质的建构之旅:其学科研究范式建基于对现实产业实践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学科“中心项”是在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艺术学等“关联域”的对比与印证之中逐步凸显和聚焦的;其学科拓境发展则需在“基础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研究”“文化范式”与“经济范式”、社科路径与人文取向等的多重平衡和动态因应中凸显“间性”。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21)04-0055-11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关涉文化强国战略的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理论先行,即必须有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作为支撑。伴随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及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业已步入自觉时代,成为一门显学,但其学科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科主体性亟待建构。按照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主体性建基于学科范式的形成,即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立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人才体系。以此观之,文化产业的学科建制仍任重道远,迄今尚未形成独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未构建起鲜明的学科特质和理论大厦①。注重产业实践、多学科视角及跨学科立场在增强文化产业研究无限可能性建构“超级联盟”②之态的同时,也使其深陷“杂乱无序”③的尴尬境地,导致其在学科对话中尚处于弱势地位。

      在当前新文科及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关注既有学科边界与邻接领域关系的“学科间性”思维为我们重思当前文化产业现实困境提供了视角。承继自巴赫金的“间性”思维,特指两门及以上学科会聚交叉时会产生新的质素(理论、学说、分支学科)④。巴赫金在考虑学科设立时曾提出每一个学科都处于“边界”上的想法。他指出:“某一文化领域(如认识、道德伦理、艺术等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所构成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是这一领域的边界问题。”⑤在此意义上,“边界”既构成了学科的独立性,又成为新学科、新方法的生长点而形成“学科间性”。“学科间性”既强调学科的独异性即“主体性”,亦关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连接和协同关系,在跨学科的高度关联中使得科学研究真正嵌入和切中“重大现实问题”的脉络和语境,进而激发学科发展的无限活力。

      中国文化产业攸关国之大计,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政策扶持的重心,相关研究备受高级别基金项目尤其是国家级基金项目的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于1991年,是当前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科研资助体系。鉴于其在引领学科发展、回应社会问题、激励优质产出、培植学术中坚等方面影响及作用力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对项目的计量分析,把握学科研究进展、研究重点和热点,管窥学科发展趋向等。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的计量分析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议题涉及资助模式、选题分析、学术群体、产业发展趋势等。鲜有研究注意到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本身与文化产业研究范式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立项项目计量分析视域对文化产业研究范式及学科发展相关内容的考察则基本没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学科间性”思维为牵引,基于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产业相关立项项目的计量考察,着力分析文化产业研究范式及学科发展的脉络演进情况,探讨相关影响要素,并尝试反思和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综合应用计量、词频分析等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以“文化产业”为关键词,借助爬虫软件搜索并获取相关信息,统计时间区间为2002年至2021年。鉴于该数据库收录数据并不全面且未涵盖2021年度已立项项目信息,也同时参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发布的立项通知,以手动方式统计2021年8月10日前发布的公告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去重后得到有效数据187条,涵盖了2002-2021年立项的相关项目。数据清洗和词频分析则借助Python软件完成。

      三、文化产业立项项目总体特征

      国家社科基金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其设立初衷是借助中央财政资金支撑有组织、有计划的课题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量、等级来评估某一学科、机构、专家的学术影响力,已成为学界共识。统计发现,较之文化产业实践发展的迅猛之势,其学术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基金扶持呈现出典型的“头部效应”,研究主题呈“两极化”趋势。

      (一)立项总量偏低

      2002-2021年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立项合计187项,与相邻学科比较而言其总量偏低。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新闻与传播学立项项目即达到了651项。另外,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并无“文化产业”这一学科分类,相关研究多被纳入其他学科类别,本次统计虽已扩充数据源,但仍无法避免有遗漏,亦是造成数量偏低的原因。

      (二)重大(重点)项目获批比例较高

      由表1可知,2002-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获批29项重大项目、13项重点项目,占到立项总量的22.46%,每年获批立项均值超过2项,表现较为突出。其中,2009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重大(重点)项目获批数量均≥4项,2019年则获批高达7项,显示出文化产业研究较高的关注度及活跃度。自2017年始,文化产业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复数量年度均值稳定在4项以上,并处于持续稳定增长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