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汉语虚字与古代文章学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对虚字的认识,大致呈现从训诂到修辞、从字类到文法的发展趋势。《文心雕龙》“语助余声”及“弥合文体”说的提出,推动虚字研究由经学传统向古文辞传统靠拢。唐宋以后,随着文章创作和批评的开展,文学视野下的虚字论主要从文章体用、节律和声气三个层面推进,体现出古代文章学注重文体功能、语言形式、审美形态的特征。在清代古文家、小学家围绕声音、文字的关系探讨中,虚字不仅进一步沟通语言学和文章学,也借助以文字为本位的文学观念,成为清末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及文学史书写的知识资源。以汉语虚字为线索,揭示古代文章学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文辞的互动关系,可以彰显中国文学基于汉语言、汉文字的本民族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2021.11.135~157

      兰迪·艾伦·哈里斯

      叠辞(ploke)是一种程式格(scheme),指词的完全重复,是语言和思维的根基。如果这听起来像是隐喻,那是因为叠辞之于程式格相当于隐喻之于转义格(trope)。与隐喻类似,叠辞是神经认知模式偏好(即“重复”,与隐喻的“相似”相对)的语言反应。与隐喻类似,叠辞并不是单一的修辞手法,而是包含多种要素,例如,首语重复(epanaphora)、尾语重复(epiphora)和紧接反复(epizeuxis),与隐喻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和物化(reification)相对。与隐喻类似,也存在“死”叠辞和“活”叠辞,例如,在这篇论文的摘要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叠辞和隐喻可能并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并不会被归为修辞手法的范畴,就像leg of a table和head of lettuce等“死”隐喻那样。与隐喻类似,产生叠辞的过程也常常利用语言的象似性(数量原则和同一性原则),在构词、语言的习得与消解、构式与习语的形成、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构成方面极具能产性。我给出以上类比是为了支撑一个上位类比,即叠辞:程式格::隐喻:转义格,并为叠辞辩护:这一修辞手法常常被忽视,但它应该具有中心地位。

      《当代修辞学》,2022.1.11~31

      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话语失范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媒体话语失范为例

      杨建新/李平艳/王雅琪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承担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的重要作用,而新闻媒体的话语失范也可能会成为舆情的引发者。因此,新闻媒体话语失范的研究对突发事件舆情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起新闻话语失范为例,分析新闻媒体话语失范的成因,发现:知识误判和编码空缺是新闻话语失范的主要原因。对受众知识的误判,使得媒体在新闻编码中省略关键信息;编码的空缺则引发受众解码过程中的过度推理,使受众用主观“成见”和无关信息填补新闻话语留下的认知空白,产生与编码意义相背的负面解读,引发舆情。研究从知识预判和新闻编码两个维度,针对突发事件危机语境下的媒体话语失范,提出预防建议。希冀能以此推动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能力的建设,切实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作用。

      《外文研究》,2021.4.32~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