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荣“
”之语源“曾” 万荣方言中有音读为“
气”一词,《万荣方言词典》概括为“有悖于常理的一种思维方式,类似于北京话的‘傻气’:三九天穿衫子,耍~哩!|他带~哩,说话和人都不一样。”吴建生指出:“
”存在于晋南人的口语中,表示“某人做事情有点傻,或者带点愣,或者做的事情不符合常规”,另有“脀气”一词,“所谓‘脀气’,指的是有悖于常理的一种思维方式。说某人身上带有‘脀气①,就是说这个人说话做事与一般人不大一样”②。万荣“
”语源的追溯,可显示汉语语义引申和语法演变的特殊规律。 (一)万荣“
”的书写形式 “
”之书写形式为何,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人们根据其在万荣话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解,曾提出“争”“挣”“憎”“愣”“脀”等不同的书写形式。其中,有字书记载的音义来源最早、最直接的当属“脀”。吴建生认为“从音韵地位和意义看,‘
’字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万荣‘zèng’的本字”③。“
”当为《说文》“脀”之变体,《说文》:“脀,騃也。”《方言》:“痴,騃也。”《广雅·释诂三》:“脀,痴也。”《类聚名义抄》:“脀,音蒸,痴。”都是对于这一意义的记录,可见此义已有专字。但“脀”显然既不能涵盖“
”的全部,又非“
”之本字。从历代文献来看,“脀”皆用于表示与祭祀相关的“升牲体于俎”“以牲实鼎“及相关之义,“痴”义则仅见于字书;从字形来看,此字从肉丞声,本义自当为“升牲体于俎”。除此之外,“憎”的提法不仅在万荣人当中得不到认可,且在历史文献中也没有确切的用例。“争”主要体现的是万荣人争强好胜、不肯认输的精神气质,无法完全概括万荣之“
”,且在历史文献中同样没有直接用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可看到用“争”表示厉害、能干的用例,如《汉语大词典》“争”字条有“方言。厉害;能干”,所举用例引自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嘿!小伙子真争!啥事这么急?”又第二部第三章:“你俩个真争!黑夜散了会,啥时分了。”此条原注为“抢时间”,后加以订正,万荣方言也以“
”表示此义,“
,一外人做活挣钱盖起了一面厦”,暗含了万荣人积极进取、厉害、能干的特质。 从文献使用的情况来看,以“挣”与此“
”意义最为契合。“挣”在文献的使用中保留了痴、愣、呆的意义,如: (1)瞥然见了如风的,有甚心情更待随喜?立挣了浑身森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2)憋懆的我浑如痴挣,直似风颠。(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 (3)我则听的张员外家遗漏火发。哎哟,天那!諕的我立挣痴呆了这半霎。(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 (4)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元·唐毅夫《一枝花·怨雪》套曲) (5)这小婿混帐!你可算计该怎么款待,该怎么打发,挣头科脑,倒像待屙屎似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 以上“挣”皆用于表示发怔,发呆,又有“痴挣”“挣痴”“挣挣痴痴”“挣头科脑”等。 《说文》未见“挣”。《正字通·手部》:“挣,俗谓支柱曰挣。”如: (6)林冲挣的起来,被枷碍了,曲身不得。(明·施耐庵《水浒传》) (7)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明·施耐庵《水浒传》) 以上两例皆表示用力支撑或坚持,此当为其本义。据用力的方向加以引申,则产生使劲用力于他物之义,如: (8)采秋、荷生将衣衫挣开,是件污湿湿的血衣。(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八回) 又引申而为用力获取、赚取之义,如: (9)俺高祖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 若用力于自身精神状态,则可转指使自身精神振奋,故又表示振作,如: (10)你挣揣咱。来时节肯不肯尽由他,见时节亲不亲在于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若用力于自身外表容貌,则为打扮义,如: (11)梳里箱儿里取明镜,把脸儿挣得光莹。拂拭了纱巾要添风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12)红娘来请,万福先生。请字儿未出声,去字儿连忙应。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元·关汉卿《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 打扮的结果则为漂亮、好看,如: (13)宜淡玉,称梅妆,一个脸儿堪供养。做为挣,百事抢,只少天衣,便是捻塑来的观音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14)轻颦欺燕燕,浅笑妒莺莺。挣。那更性胡伶?(元·赵善庆《寨儿令·美妓》曲) 以上可见“挣”之“用力”的词义特征在意义分化中的重要作用,而前述由“争”所表示的“厉害、能干”义显然也可以认为是在用力于某事某物的意义基础上衍生而来,借用同音字来表示。但我们发现,“挣”字本身出现较晚,且其痴、呆、愣的意义则与“用力于某事某物”关联有限,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强、硬的特质,“
”当另有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