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语语音史谱系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曰龙,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长春 130012);汪银峰,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直接或间接衍生版本众多,流传广布,社会影响极大,形成了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公元601年陆法言《切韵》是音韵学经典,1400年来派衍孳生韵书甚多,音韵学史上称之“切韵系韵书”。仿此,笔者郑重提出“五方元音一系韵书”概念,指称在编纂形制上韵图与韵书相配合、音系框架上大致反映北方话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五个声调的音韵学及汉语教科书等语言文献,并将世传诸多“五方元音”系列文献爬梳归理为同构型前提下的三个系列,归纳各自体系特征及影响流波,推动“五方元音”系列语音文献乃至清代及民国音韵学、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字号:

      在音韵学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传承与创新是汉语韵书编纂的不变主题。明代,音韵蜂出,无论数量还是类别,均属韵书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期”;①进入清代,音韵学家们在前贤基础上编纂成大量各具特点的音韵著作,一系列具有承传性或创新性的韵书、韵图问世,形成汉语韵书史上又一个高峰。

      《五方元音》是明末清初人樊腾凤编著于1654-1664年间②的一部韵书,书前配有等韵图,计有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上平下平上去入五种声调,代表了清代汉语北方官话的语音系统,③加之通俗简要等特点,使其自清初至民国时期,盛极一时,有过诸多增订、校改的版本面世、流传。《五方元音》“在北部的势力很大,几乎学究的书桌上和商人的账桌上都有这部书”。④有人著录传世本《五方元音》45种,⑤有人统计为200多种,最多的说法是400余种。⑥学界亦有对众多版本大致归类的“系列说”,约略有三:第一,三类或三大系列说,如李清桓《〈五方元音〉音系研究》列举诸多版本,计之为樊腾凤原本系列10种、增补本系列8种,将所见“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印行赵培梓嘉庆十五年《增补剔弊五方元音》”放在“另外”中,⑦实为三大系列范畴。从永岛荣一郎藏《五方元音》所附赵荫棠手迹可知,赵荫棠认为有原刻本、年希尧增修本、赵培梓别弊本三个系列存在。⑧第二,四类或四大系列说,如王平称之为樊腾凤原著、年希尧增补本、年希尧重校本、赵培梓增补本四个系统;⑨宋孟寅按其内容在樊原本与赵培梓剔弊本之外将年本一分为二:年希尧增补普及本和年希尧增补大全本。⑩第三,五类或五大系列说,如周赛华将统计到的203种本子分为:樊原本计17种,年康增补本81种,年雍增补本30种,赵培梓嘉庆本55种,另外还有系属不明的20种,称为四个系列,实则五类。(11)

      “韵书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编纂体例的承袭与借鉴”,(12)同一系列韵书的同构型还应反映在语音结构或者音系框架的相似性上。通过对所见诸种版本的整理、层次的辨析、特征的总结,笔者将其归理为三大系列,名之曰:樊腾凤原本系列(简称“原本”)、年希尧增补本系列(简称“年本”)、赵培梓剔弊改订本系列(简称“赵本”)。依据编纂结构、音系框架两个标准,本文勉力梳理、绎各个系列之特征如下。

      一、世传《五方元音》韵书三大系列之异同

      (一)原本系列:初刻规模,反映当时北方话语音

      樊腾凤(1601-1664,字凌虚,直隶尧山西良村即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良村人)《五方元音》原本,初刻规模,较为简单、质朴,最为稀见,惜乎顺治十年(1653)初刻(13)后流布不广。该系列常见版本为《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文秀堂藏版《五方元音》;日本学者永岛荣一郎旧藏《五方元音》(见图1、图2),亦属原本系列,在时代上早于文秀堂本(见图3),就内容来看更接近原本面貌。(14)其他如嘉庆戊辰(1808)聚业堂刻《五方元音》、宝旭斋《五方元音》等。

      

      

      

      其编纂体例,前为韵图,后是韵书,韵图与韵书互为表里,相配合而成。这种韵图韵书合二为一的编撰体制始于明代章黼撰《韵学集成》,据其《自记》称成书于1460年。

      其语音系统,为声母二十,韵部十二,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调类。

      二十声母,与其前的《中原音韵》(1324)、《韵略易通》(1442)、《元韵谱》(自序于1611)相近,学界多认为模仿自《韵略易通》“早梅诗”二十字母。因为云、蛙二母是零声母的变体,互补分布,云母只与齐撮两呼相拼,蛙母只拼开合二呼,《五方元音》实为十九声母,比《元韵谱》少“外”“翁[v]”二母。就韵部而言,它与乔中和《元韵谱》(15)十二佸即十二韵部一致,是并《中原音韵》十九韵而来。宋韵珊将其韵母情况归结为模仿《韵略易通》与继承《元韵谱》两说,前者考虑到收字内容的雷同处,后者是由于分韵列字的韵类系统极为相似。(16)声调为五个,与《元韵谱》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相同。

      樊氏《五方元音》是以兰茂《韵略易通》为蓝本删补而成,两书不唯在字数和注解上相差无几,樊氏还并兰著二十韵为十二韵,添四声为五声,入声改配阴声韵。编纂过程中樊腾凤又受乔中和《元韵谱》影响,其“十二韵应十二律图”与“十二佸应十二律图”形式完全一样,连卷首“韵略”中“五声释”“十二韵释”内容也颇多相同处。因此,《五方元音》其音系框架脱胎于乔中和之《元韵谱》,韵字撷自《韵略易通》,与《元韵谱》关系更为密切。

      (二)年本系列:在编排体例和语音系统上与樊氏原本基本一致,但流传更广

      年希尧(1671-1739),祖籍安徽凤阳府怀远县,顺治时期迁居广宁府(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名允恭,号偶斋主人,以字行,为清代名将一等公、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兄,历任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内务府总管及左都御史等要职,博才多闻,精于绘画、音乐,撰有医学、数学、美术学著作多部,如《集验良方》《视学》《雪桥诗话》等。其重校、增补《五方元音》,更是极大地扩充了该书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