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经济下的近代中国投资  

作 者:

作者简介:
倪坤,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深圳 518060);刘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短缺”是近代中国经济现实的重要特征,这与经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相悖,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实际调整约束条件,对影响短缺经济下近代中国投资的因素提出理论假说,并依据国内外学者在近代中国投资部门的数据估算对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工农业投资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总投资受到一期投资惯性、国民收入和白银国际汇率的影响,相较而言,一期投资惯性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对关于近代中国投资研究多为数据估算和定性描述的现状,是必要的补充与推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代中国的总投资主要由传统农业投资、近代化工业投资和传统手工业投资三部门组成。农业投资几乎保持了传统生产方式,近代化程度甚微。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近代化产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一部分是由传统手工业转型而来,一部分是新兴产业。其中政府资本、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是近代化工业的三大投资主体,而近代化工业资本的积累与发展又决定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农业部门产值仍占国家总产值的60%以上,部分手工行业仍在向近代化生产方式转型。在近乎放任的市场经济中,中国的近代化产业逐渐与国际接轨。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达到历史最佳状态。

      本文将承接以往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尝试收集、整理并统计中国近代投资部门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的投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由于到目前尚未发现近代中国GDP几大部门的时间序列实时统计数据,本文的数据多是通过估算或推算所得,因此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可以视为是中国近代投资研究领域的一个补充,诚望学界方家指正。

      一、近代中国投资研究文献综述

      学界对近代中国投资部门有过深入的统计研究与分析,其中吴承明在《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一书中统计研究了近代中国的外国投资,①杜恂诚在《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一书中统计估算了近代时期日本在中国不同行业的投资,②张东刚在《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一书中估算了近代中国的投资需求总额,并分析了投资需求的变动效应。③许涤新和吴承明合著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和第3卷估算了近代中国部分年份的固定资本额和资本形成额。④还有一些国外学者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雷麦(Charles F.Remerr)在Foreign Investments in China 一书中陈述了近代时期外国在华的投资扩张,并依次统计了1930年以前七个主要外国投资主体的在华投资。⑤美国学者Chi-ming Hou(侯继明)在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一书中将近代中国的外国资本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也从逻辑层面探讨了外国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⑥美国学者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G.Rawski)在《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估算了近代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性质投资,并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工农业投资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⑦

      对近代中国投资活动展开数据统计、估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期刊文献中吴承明估算了1936年的民族资本总额,其中商业资本、工业资本与金融业资本之和几乎占全部比重;⑧林金枝先生统计研究了1862-1949年期间粤、闽、沪三地的华侨投资并分析认为华侨投资对近代中国(尤其对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中的金融业、商业与农业等方面均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⑨魏明统计认为近代中国的军阀私人资本投资多集中在采矿、纺织和金融三个行业;⑩王利华认为近代中国的资本严重短缺,资本收益率较高是外人在华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他们大多选择回报较为稳定的间接投资方式(如贷款),低成本和进一步获取中国的自然资源也是外人在华投资的原因所在;(11)张东刚从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层面上分析了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以及近代中国投资需求的变动。(12)

      针对近代中国农业投资的研究成果则十分少见,关于长时段的近代农业投资数据,笔者目前只找到张东刚统计估算的11个年份的农业投资额。(13)对近代中国投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经济史研究文献也十分少见,陶一桃针对罗斯基估算的近代化性质投资的影响因素展开了逻辑探讨和实证分析,认为近代化性质投资主要受到消费、汇率和投资惯性三方面影响。(14)

      综上,笔者目前能搜索到的长时段投资数据只有美国学者罗斯基估算的近代化性质投资额和中国学者张东刚估算的农业投资额。在长时段估算数据基础上结合计量实证对近代中国投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的仅有陶一桃对罗斯基估算的近代化性质投资的研究。近代时期中国的农业投资近代化程度甚微,因此将农业投资和近代化投资整合更能贴合中国的总投资额。

      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相当特殊。首先,晚清时期的中国贫弱已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投资以传统手工业和农业投资为主,而这些投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形式的社会信贷。其次,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市场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外国资本开始在国内投资设厂,近代化性质的投资多是由外国资本注资和入资。最后,近代中国独有的白银核心型货币本位制导致了国内白银货币存量主要受国际金银比价波动影响,银根松紧又直接影响到国内的信贷利率。我们尝试着将独特社会背景条件下来自国内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因素(如信贷规模、国际金银比价波动、国民总收入等)对近代中国总投资活动的影响考虑在内,并尽力从经济学层面展开逻辑和实证分析。

      二、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