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再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立强,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企业史研究在经济史研究中日益活跃,企业史研究范式的创新问题也随之受到极大关注。作为企业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的再思考可通过对库恩范式理论的重新解读,重点围绕“管理学范式是什么”这个元问题展开。以美国为个案的管理学范式形成与演变过程、管理学范式的构成成分、管理学范式三个典型范例的具体分析等,可为在中西比较视野下重拾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话题提供借鉴。学界应尽快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企业史研究话语体系,加快企业史学科从目前尚不成熟的“前科学”阶段向“常规科学”阶段迈进的步伐。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2020年1月笔者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研究》(以下简称“前文”)①(该文转载于本刊2020年第2期)一文中较系统地讨论了中国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的相关问题。(本文中的“管理学”皆为“企业管理学”之简称;同理,本文中的“管理学范式”则为企业史研究“企业管理学范式”之简称。)此后,笔者在“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未来”专题学术对话会、“跨文化视阈下的美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企业史遇见管理学”系列讲座等场合中,从企业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对管理学范式以及企业史与管理学的关系问题等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与阐述。部分经济史学者与管理学者对笔者提出的观点予以关注与肯定,亦对笔者关于管理学范式的相关论述提出商榷,认为笔者所提的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的概念比较模糊,未对之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本文拟以库恩(Thomas Samuel Kuhn)范式理论为基础,并从学术史的视角对“管理学范式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重新进行审视,以期唤起国内学界对企业史与管理学关系问题更多的重视与思考。笔者认为,深入探讨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重拾此话题,可以反思现有的国内企业史研究中是否已经存在管理学方法,是否需要对其范式进行创新。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史研究学者认为,对企业档案的“爬梳剔抉”,用描述性的手法还原企业日常经营行为的微观研究方法就是使用管理学的方法,如吴承明在总结近代企业史成果中提及“90年代,本学科的研究向企业管理学和经营学方面发展”,②李玉称近代企业史研究开始普遍着力于企业的经营史分析。③这种所谓的管理学经营学方法实际上只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叙事”性描述的史学方法,并未使用管理学特有的分析框架,更谈不上深入分析、概括以至构建新理论,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范式。因此,厘清何为“真正的”管理学范式,溯本清源,是企业史研究范式创新的需要。

      其次,重拾此话题,有望将企业史范式讨论的范围扩大到管理学界、企业界。目前国内企业史学界存在这样的情形,一方面企业史研究囿于“象牙塔”之中,一些企业史学者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缺乏管理学理论的引导以及与管理学者、企业家的交流渠道,导致目前国内的企业史研究成为“黑板企业史”,而不是“真实世界的企业史”。④另一方面管理学专业的大部分学者对企业史研究不关注,甚至还不了解存在企业史学科。随着管理学者对历史学方法的关注度逐渐增大,以及经济史学者在商学院任职人数的逐渐增多,加强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强调企业史管理学范式的实用性,开拓一个“以企业实践为导向”的企业史研究新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重拾此话题,是与国际企业史学界主流范式接轨的需要。在西方,企业史主要有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范式,而管理学范式在这几种类型范式研究中影响力已经居于前列,如担任哈佛商学院历届Isidor Straus企业史教席教授职位的格拉斯(Norman Scott Brien Gras)、海迪(Ralph W.Hidy)、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麦克劳(Thomas K.McCraw)、琼斯(Geoffrey Jones)等,就是当今世界企业史研究的主流。因此,对大有超越传统范式之势的管理学范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世界企业史研究前沿,对预测国内企业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也具有参考与借鉴作用。

      1962年,库恩发表《科学革命的结构》后,其范式理论被国内外学界广泛接受与使用,国内历史学者亦结合本国学术研究实际与历史学的特点给出各种不同的解读。针对企业史学科跨学科研究特点,本文对管理学范式的探究基于以下认识:一是范式的形成经历了“前科学”“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三个不同的阶段。二是对社会科学而言,范式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可以多种范式并存,如前科学时期存在不同的学派,各学派都有其应该遵循的共同原则,需经过竞争建立起范式。⑤三是范式构成存在若干内涵层次,库恩称之为“成分”,其中库恩十分重视第四种成分“范例”的作用。⑥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范式的内涵,库恩提出用“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代替“范式”的含义。他指出,用“学科”一词是因为它指称一个专门学科的工作者所共有的财产,用“基质”一词是因为它由各种各样的有序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需要进一步界定。四是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⑦由于管理学范式诞生于1927年的哈佛商学院,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大企业数量最多且企业史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故本文以美国为个案,并围绕“管理学范式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目的是从根本上把握该范式演变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核心内涵,为中国企业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提供借鉴。

      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指出对前文再思考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二到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其中第二部分论述管理学范式的形成过程,从该范式的外部关联因素与内部关联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追根溯源;第三与第四部分则分别对管理学范式内部构成的四大成分,即概念框架、方法论、学术共同体以及三个典型范例逐一进行剖析;第五部分为余论,指出管理学范式对中国企业史学科发展可能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对“是什么”此类元问题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而本文仅侧重于方法论层面的探讨,乃一家之言。为了解该问题的全貌,还需学界在本体论、认识论等层面对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