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美学:审美范式转向与视觉文化表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宇婷(1994- ),女,陕西眉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陕西 西安 710127)。

原文出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后工业社会物质层面的充裕化、科学化催生电子屏幕霸权时代的到来。文化层面的大众化、多元化以及电子媒介的普遍应用促发视觉文化的勃兴。精神层面的非理性、消解性与电子屏幕结合,使得电子屏幕艺术趋于新奇与多样。电子屏幕霸权时代,电子屏幕是视觉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屏幕美学。屏幕美学以独特的形象来表征,注重视觉文化的建构,力图在文字、图像、影像与拟像中寻求立足的平衡点。从人文主义的审美价值视角出发,试图发掘现代审美范式转向背景下,图像叙述的话语权优势与表征局限,探赜视觉文化传播与接受之间的关系张力。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21-10-26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005(2021)06-00011-08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数字化科技与电子屏幕技术日新月异,与之相应的文化研究也开启了视觉消费与屏幕审美研究的新走向——屏幕美学。屏幕美学以电子屏幕为物质载体,以屏幕所展现的基本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屏幕数码科技应用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受众心理以及文化变革为关注焦点,主要内容包括屏幕所呈现的日常生活、艺术作品、文字文化以及多功能软件文化等。在本文中,屏幕美学的议题重点首先在于媒介转型背景下,在“图像表意方式的出现——视觉文化产品的塑造——人类陷入‘全球监视’的困顿”[1]这一过程中,屏幕所蕴含的文字、图像、影像与拟像的承接、转化与发展的研究。其次,探赜电子屏幕兴起后的审美范式转向,研究屏幕呈现的视觉文化如何以创生性的多维空间,打造新的审美范式和叙述方式,进而对整个时代的审美心态和美学格局产生影响。最后,关注与电子媒介相对应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揭橥形象表征带给图像叙述的诸多优势以及表征局限。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代的屏幕文化不仅能够改变受众的接受机制,折射现代文化的心理因素,同时记录着当下社会的巨大变革,凝聚着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丰富内容。

      一、电子媒介转型:从文字、图像到影像、拟像

      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为电子屏幕美学的出现提供契机和存在的合理性。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开发新技术,出现新思想和观念,新的文化形式和审美形态便应运而生。从科技层面来看,如火如荼的科技发展为电子屏幕提供了技术与物质保障,使得电子屏幕(大屏幕、小屏幕、微屏幕)成为文化传授与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和路径。从经济层面来看,社会物质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手机、电视、移动电子屏幕以及立体大屏幕的全面铺设和广泛运用,使得屏幕所呈现的视觉文化拥有了与传统审美文化争夺消费市场的压倒性优势和实力。从文化层面看,后工业化社会的兴起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解中心主义,反叛正统思想,在争夺文化市场的同时,为文学、文化的呈现方式提出新的挑战。电子媒介的转型直接影响了文化的存在形态、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活动的建构。美国政治学家、哲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当代文化必将由当代文化转为视觉文化,并将应运而生一种视觉的新美学”[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新的美学现象,并针对这种新的审美实践,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贝尔曾将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亚非拉)、工业社会(西欧、日本)和后工业社会(美国)。如果说后工业社会对应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将前工业社会与古典文化相对应,将工业化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化对应。前、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电子媒介与视觉文化的优化与演进,电子媒介的发展“和语言一样,每一个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3]12。因此,电子屏幕时代的到来,必将伴随着话语符号、叙述方式、审美表达方式以及审美心理和审美活动等的转型。如审美表达由以文字、语言为主过渡到以图像、影像为主,审美方式由以“阅读”为主转为以“观看”为主,审美对象由以“物质实体”为主转为以“虚拟的影像”为主,审美体验由以想象性为主转变为以视觉体验为主,审美趣味由以“精神性”为主转换成以“世俗性”“大众性”为主。这一系列变化就要求我们研究者转换研究视角,变革研究范式,重新认识变化了的美学实践。

      如若想要深究媒介转变给我们审美心理与审美活动带来的变化,首先需要了解清楚的是电子媒介转变所带来的文字、语言、图像、影像以及拟像等审美格局重置的状况。根据媒介的发展程度,我们可以结合丹尼尔·贝尔对社会形态的划分,将屏幕的审美形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前影像阶段、电子图像阶段、影像阶段、拟像阶段。

      (一)前影像阶段

      我们一般将人类广泛使用文字到19世纪初期照相技术出现以前称为前影像阶段,前影像阶段中人们传递文字和图像信息最为重要的载体不是屏幕而是竹简、纸张等,且主要靠手写或刻录的方式载入。因此前影像阶段中的图书数量少、字数少、出错率高。当时虽然产生了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书法大家,但其作品无法借传播载体广泛传播,因此无法形成普遍的文化现象。造纸术和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以后,书籍和文字产品被大量复制,印刷数量加大,出错率减少,且制造成本下降,不再一书难求,且纸质书本方便携带。但人与人之间通讯与交流依然主要依靠见面交流、听人说书、参加讲堂或书信往来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也才有了古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伤之感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悲凉之情。总体而言,前影像阶段技术虽然不及今日,但却为中国丰富的汉字、诗性的语言以及感性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社会和人民真挚细腻的情感,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