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人生:苏轼的生活美学管窥

作 者:
李健 

作者简介:
李健,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原文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苏轼无疑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文人中,他以好吃、会吃扬名,写过很多诗文宣扬自己贪吃,表达对美食的喜爱。苏轼是一位卓越的美食家,美食家的盛名与大文豪的美名相得益彰。他凭借自己丰厚的人文修养和审美修养把饮食这一生活的本能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将之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食的描写,展现了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和乐观的人生情怀,赋予饮食以美学的意蕴。苏轼对美食的认识与记述紧密关联着他的生活境遇与思想情感,对美食的探索与追求是其积极生存的隐喻。探讨苏轼的饮食美学,不仅看他对美食的味道、颜色、形状以及选材、加工、制作、食用的认识,更要联系他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意志,在更为宏阔的背景下发掘他追求美食的本真意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揭示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意义,揭示他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苏轼无疑具有崇高的地位。当今,大凡他到过、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有以东坡命名的菜肴,每一种菜肴都会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传诵着苏轼留给世人的美好与快乐。他曾经这样说过:“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①(《墨宝堂记》)美食也是人对美的爱好,爱好美食是人的天性。在古代的文人中,苏轼以好吃、会吃扬名,但他从不隐晦自己贪吃的爱好,曾经写过很多诗文宣扬自己贪吃,描写各种美食,表达他对美食的喜爱。“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②(《初到黄州》)在儋州时,他曾经给自己起了个带有自谑性质的外号“老饕”,并作一篇《老饕赋》,公开张扬他贪吃、会吃。这并没给苏轼留下恶名,反而彰显了他真淳、洒脱的个性,成就了他的美名。综合苏轼在饮食文化上的表现,笔者认为,他是一位卓越的美食家。美食家的盛名与大文豪的美名相得益彰。联系苏轼一生的遭遇,由于政治的原因屡屡遭贬,每遭贬谪都会被发配到偏远、荒凉的地方,远至荒蛮之岭南,海中之儋州。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必须寻找足够的食物,满足饮食的基本需求,这是本能。苏轼关于美食的描绘恰恰就在满足着这一本能,只不过,他升华了这种本能,凭借自己丰厚的人文修养和审美修养,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这种本能,把饮食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与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美食的描绘,展示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这就是苏轼的品味,是他棋高一招的地方。这才是他爱美食、写美食的意义。实际上,苏轼赋予了美食以美学的意蕴。

      伴随人生坎坷的美食历程

      苏轼对美食的认识是遵循着他的“凡物皆有可观”的美学原则的。他曾经这样说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③(《超然台记》)这个“物”的意指是非常广泛的。仅就苏轼所记述的食物而言,包括南北不同地域的食物,有山珍海味,也有粗茶淡饭;有鸡鸭鱼肉,更有瓜果蔬菜、粟米薯芋、馒头、笋饼等等,不一而足。在苏轼看来,任何一种食物都有它值得示人的地方,这就是“可观”:或产于特定的地域,或具有独特的风味,或营养丰富可益寿延年,或形状奇特世所罕见,或加工方法别致等等。“可观”意谓既美味,也美观;可食用,可玩赏。苏轼就是从食用、玩赏、加工等角度来记述这些美食的。食用讲究的是味道鲜美,玩赏讲究的是颜色、形状奇特,加工是一种手工艺,讲究的是技巧、方法,这其中都关联着美学问题。

      自嘉佑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于常州,苏轼旅居过很多地方,品尝、制作过无数美食。对此,他自己留下很多有趣而美妙的记述。这些记述采用或诗或文的形式,诗美,文雅,美诗、美文与美食构成一个属于苏轼个人的美的合体,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他高雅的艺术趣味和高尚的生活品味。这是苏轼遗赠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所记食物大都成为各地的传世美食,成为经典的文化记忆。苏轼自觉地把这些美食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播,从味道、品质、形状、色泽、加工、制作等各个层面展示美食之美,从而表达他的生活情趣、审美品味以及美学追求。

      循着苏轼的足迹,出川以后,他便浪迹海角天涯。不管是在山区还是平原,不管是在富庶的江南还是贫瘠的岭南,他都能发现自己喜欢的美食。这是他“凡物皆有可观”美学原则提出的依据。他先是应试、任职于汴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主动离京,任职于杭州;不久,调任密州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他任职徐州,在徐期间,游历过萧县、灵璧、宿州、泗州等地。尔后,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仅三个月,便因为乌台诗案而遭逮捕,被押往京师治罪,然后,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他原本奉诏任职汝州,却因特殊情况暂居常州。不久,司马光为相,苏轼获任职登州,后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自请外调,二度任职于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他调任颍州知州,尔后,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往惠州,一直到绍圣四年(1097年),被流放至海南儋州。徽宗继位,他先后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于北归任职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轼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享受的美食自然不可胜数。然而,苏轼并不是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追求纯粹的味觉享受,而是把美食与自己的心境以及地方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是吃的境界。他任职杭州时,曾经食用过很多美食,有稀罕之物,也有家常芹、笋,而印象最深的要数乌菱、白芡、青菰,那是令他刻骨铭心的美食。“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三)乌菱、白芡在夏秋季节的西湖里到处都是,根本不用花钱买,然而却美味无比。青菰(茭白)米又称雕胡米,做成的饭叫作雕胡饭,雕胡米裹在青青的叶子里,就像裹在绿色的盘子里。那种清香的味道让人由不得想多吃一些。面对这些美食,苏轼联想起他在京城的日子。在京城,他也经常去尝鲜,曾和自己的一众朋友去会灵观尝鲜,欢乐的场景历历在目。可如今,滞留在这个“江湖之远”的地方,身心饱受屈辱,心情虽然不畅快,但是要养好身体,不能亏待自己,更要加餐。字里行间,表达他内心的不平,同时也表现出积极生存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