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美学领域有大量的“理论命题”,这些“命题”需要进行学理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当前,以“范畴”为范式的研究成果业已硕果累累。与范畴相比,命题无疑是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的研究范式。作为中国古人表述美学观点的基本话语方式,美学命题凝聚着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综观目前的美学命题研究,基本上是关于个案和例证的研究,缺少整体的、量化的、统计性的研究。基于此,当下需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通过对命题本体、形态、功能、文献整理以及经典化生成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入性的研究,为中国美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填充进结构性元素并赋予时代性意义,使之不流于空洞和抽象,进而从整体上切实推进中国美学学理化、系统化及持续化发展。 一、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回顾 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论和美学研究中,范畴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法或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新时期以来的文论研究,经历了一个方法论热阶段,很多学者用西方哲学、美学及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和文论,取得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宏观研究方法往往缺少前期研究,就轻率地提出“几大规律”,这很难称之为真正的研究。加强文学史理论研究,是学术界呼唤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资源向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在文论界和美学界,范畴研究亦随之成为有效范式。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文论和美学文献中大量存在,很多文论或艺术理论中客观存在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理论内蕴,且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美学内涵。新时期以来的文论和美学研究,与中国哲学研究密不可分,而中国哲学界对范畴的重视成为美学范畴研究的重要资源,如张岱年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论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方克立的《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张立文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等等,皆对美学范畴研究有着深远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很多学者从范畴切入中国古代美学或文论研究,涌现了很多具有当代理论价值的成果。例如,汪涌豪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就以“风骨”范畴作为课题;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则以几大主要范畴作为体系框架支点;蔡锺翔、涂光社和汪涌豪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的头题位置发表《范畴研究三人谈》,成为范畴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著名文艺理论家蔡锺翔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策划组织“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所选范畴为中国美学之经典,所邀作者皆为国内著名中青年美学家。该丛书原计划出版30种,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前20种,分为两辑,并多次再版。其中包括《美在自然》(蔡锺翔),《文质彬彬》《美的考索》(陈良运),《和:审美理想之维》《兴:艺术生命的激活》(袁济喜),《原创在气》《因动成势》(涂光社),《意象范畴的流变》(胡雪冈),《意境探微》(古风),《雄浑与沉郁》(曹顺庆),《志情理:艺术的基元》(胡家祥),《正变,通变·新变》(刘文忠),《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郁沅),《神思:艺术的精灵》(张晶),《虚实掩映之间》(张方),《清淡美论辨析》(韩经太),《雅论与雅俗之辨》(曹顺庆、李天道),《艺味说》(陶礼天)。汪涌豪还撰写出版了《范畴论》《中国文学批评范畴体系》两部重要著作,使范畴研究进入更为学理化、自觉化的阶段。关于虚静、意象、意境、感兴、形神、妙悟、风骨、活法、自得、本色、家数、清淡等古代美学范畴的研究论文,在各个重要学术刊物上不断刊出,不胜枚举。 命题研究是在范畴研究基础之上的范式创新,也是当前中国美学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范畴往往是一个单词,如感兴、含蓄、意象、中和、意境、文气、味、法度、妙、逸、本色、空灵等。从语言学的意义上看,命题不同于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如“诗言志”“观物取象”“修辞立诚”“窥意象而运斤”“言有尽而意无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皆为经典美学命题。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著名思想家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若干篇章即为命题研究,如《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等,都是对《文心雕龙》中的命题的理论阐释。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研究中国古代心理诗学时,也是以美学意义上的命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一书中的《从物理境转入心理场——“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心理学解》《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的心理学内涵》《寻找艺术的快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新解》等篇章,皆从命题角度进行心理学、美学诠释。著名美学家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多处以命题立题,如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部分的第一节就以“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标立题目;第十一章“唐五代书画美学”部分也以命题立题,如“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离形去智”等。早在1990年代就有李天道的《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命题析》,以及后来汤一介的《命题的意义——浅说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某些命题》等文章表明,一些学者开始自觉提倡命题研究。 成复旺的专著《神与物游》就是命题研究的专门之作。张晶自1990年代以来,已发表了若干命题研究个案论文,如《朱熹诗境与“理一分殊”》《入兴贵闲——关于审美创造心态的一个重要命题》《“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华诗学的审美特征》《“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等。近年来,吴建民开始明确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命题的学理意义,其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和论文《古代美学理论命题之性质、形式及功能》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特征、功能等,对《文心雕龙》中的众多命题进行阐释,并对诸多经典文学、艺术的命题进行诠解,全面、系统地推进了命题的学理性研究,成为目前正面、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命题的代表性专著。张晶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大力倡导、积极推进,他在《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期刊发《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一文,深入讨论作为“新范式”的命题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推向深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新华文摘》2020年第12期、《高校文科文摘》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为推进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深入,张晶还在2020年2月28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组织“命题与范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术语研究”专栏,刊登了九位学者的文章,如吴建民的《命题:中华美学的核心基因》、张晶的《作为思想文化术语的中国美学命题》等,为推进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思想文化术语”项目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已出版至第九辑,收入中国思想文化术语近千条,其中包括许多范畴与命题,但混杂在多种学科中。因此,张晶撰写了《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审美之维》一文,刊发在《暨南学报》2020年第7期头题位置,指出要从审美维度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内在结构,就必须以范畴与命题为主要形态。如何从文艺美学的发展层面上进入命题的自觉研究呢?张晶刊发在《文学遗产》2021年第2期头题位置的长篇文章《从范畴到命题——从文艺美学回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作了解答。2021年,张晶、唐萌在《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刊发《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思维学考察》一文,对于命题的定义、形式与构成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张晶在2021年8月18日的《文艺报》上刊发题为《作为研究范式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文章,并积极呼吁:以中国美学研究来说,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