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球去”:近代中国火箭探月知识的传播与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世鹏,清华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月亮逐渐从传统的神秘存在转换为天文学意义上的“月球”。在近代中国,对于月球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息过。自1920年代始,在华英文报刊开始对美国等国家研究火箭进行报道,现代的火箭旅月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报刊上关于乘坐火箭旅月的讨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火箭探月的过程、困难等都有了新的认知。近代中国人虽然只是探月知识的接受者、火箭实验的旁观者,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认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历程,具有无法割断的历史延续意义。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1-0117-13

      明清以降,随着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关于月球的叙事亦随之一变。现代物理学知识的传播,令人们渐渐知晓月球是人类难以抵达之地。而此后西方各国出现了发射火箭到月球旅行的尝试,这些现代科技及其知识在中国也获得了传播,它们使得国人对于“月球旅行”的想象重新被打开,借由科技的力量,人们认识到新的月球旅行必须经由火箭才能完成。“上九天揽月”的梦想,由此朝现实演进。

      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的旅月问题已略有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晚清一段,特别是对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饶有兴趣,不过对此后中国人的旅月故事及其知识的探讨,则相对少见。①事实上近代中国有不少关于月球旅行的新闻和讨论,本文主要关注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的火箭旅月知识,对此的考掘,可以还原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于“探月”方式认知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一、自西徂东:火箭旅月实验知识的在华初步传播

      1905年正月,皮锡瑞在日记中记下自己读凡尔纳小说《月界旅行》的感想,月界旅行为“必无之事”,而书中“已有是说”,故他遥想“将来能通月球亦未可知”。②彼时人类的探月仍是空想,但皮锡瑞仍有期许。只不过,相关技术的进步并不那么迅速,关于如何实现月界旅行,国人尚未觅得良法。

      到1910年代,外国科学家的实验开始逐渐使这种“必无之事”现出一丝可能性。1919年《学生杂志》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游月球”的文章,作者指出,中国文学家以为月球是天宫福地、嫦娥仙姝的家宅,作诗作赋常常引用,这是中国人“有其文不必有其事”的老套:“现在嫦娥、不死之药这种话头,大家也知道无稽的了,但是游游月球的念头,有几个科学家真想实现。”文章认为,科学家根据的是科学原理,“虽然不见得一定办得到,但是总可以算的言之成理”。而登月的工具,一是飞机,二是大炮,三是爆仗。不过飞机和飞艇无法突破大气层,大炮则无法突破地心引力,无论哪一办法,都很难成功。除飞行问题之外,离开地心引力以后,人的外表和内部结构可能都要颠倒,月球的极热、极寒条件也无法让人生存。③不久之后,一位读者的来信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他附上其基于物理学的论证和计算,指出由于地心引力的存在,人类“不但住不得月球,并且也去不得月球,现在只好暂行罢论,等到有可在真空里走动的机器成功,才可旧事重提”。④从这一讨论可见,在五四以后科学知识流行之际,登月原理因其属于“科学”故可被接受,但在一般人看来,以飞机、大炮或爆仗等工具旅月,仍属难事。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登月的科学实验却正在一步步使人类的这一梦想成真。一直以来,西方都有人试图发明火箭以实现飞天梦想,但均未成功。1910年代以后,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的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持续开展他的火箭实验。1914年他已经成功试验了多级火箭,两年以后又试验了液体燃料火箭,只不过这些火箭规模都较小。⑤相关知识此时也未在中国引发很大反响,1910年代的中国人提到“火箭”,不是想到航空运载工具,而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武器。如《万国公报》所载,“火箭一物,军营中要件也”。⑥火箭旅月问题在华引起讨论,还要到1919年后。

      1919年《益世报》曾报道法国科学家制造钢铁飞行机“以探视月球”的新闻,并称此“颇足令人注意”,“不特于科学上有莫大影响,即制造上亦有至要之关系”。⑦同年,美国在华英文报刊《大陆报》(The China Press)报道了戈达德进行火箭实验一事,称他发明的火箭将是“新的战争武器”,并能在海战与陆战中发挥作用。⑧1920年2月6日,当《大陆报》再次登载戈达德进行火箭实验的新闻时,指出火箭可以作为星际旅行的工具:“可以确定的是地球上的人会被发射到月球,当戈达德教授的火箭变得完美,人类将有这个机会”。不过该报也提醒“一旦你到达月球,将无法从月球上返航”。⑨其实不仅《大陆报》,当时美国本土的许多媒体虽然对戈达德的实验感兴趣,但也大都认为这还是不可能实现之事。《大陆报》和美国本土媒体的态度很相似,《上海新报》也如是报道了相关新闻。⑩在《大陆报》的报道者看来,戈达德等科学家的观点似乎很是可笑。他们指出月球旅行计划存在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科学家无法保证火箭能够按照预定轨道到达月球,而不是飞向其他方向;二是即使能够到达月球,也无法使宇航员返航。(11)同一年的《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也登载了戈达德教授制造火箭的故事,(12)该报记者同样不认为宇航员能返回。(13)在1920年的外国人看来,月球旅行尚不具有太大可行性,但至少人们已经开始积极地用科学知识对此加以论证。

      受在华英文报刊的影响,《时报》《东方杂志》等中文媒体也在1920年跟进了报道。(14)如《东方杂志》介绍了历史上乘坐爆仗升空的尝试,并对戈达德教授的火箭做出说明(图1)。其编者认可戈达德教授的火箭或能抵达月球,只是对人类能否参与其中表示怀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