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消费收入弹性的变动趋势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曾丹,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经济纵横

内容提要: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是否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2-2018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收入增长情形下居民文化消费收入弹性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从物质与文化消费关系的角度对引起该变化的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收入增长情形下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行为呈现较为刚性的新特征。具体而言,2008年伴随着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收入弹性显著下降,此后文化类商品逐渐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收入增长背景下居民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间关系的转变是造成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收入弹性下降的关键原因,2008年后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物质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由替代转为推动,文化商品和服务逐渐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收入弹性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应提高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释放其文化消费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民生服务,稳定居民文化消费预期;加快文化产业供给结构调整,打造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新特点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布局;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21)09-0080-12

       DOI:10.16528/j.cnki.22-1054/f.20210908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在文化产品及服务上的支出相对较少,文化消费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被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对精神文化的日益重视,我国文化消费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对经济的边际贡献率逐步提升。截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为2513元②,与2013年相比几乎翻了一倍,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文化消费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居民文化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复苏趋势。以电影市场为例,2021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78.22亿元,观影人次超1.6亿,这不仅刷新了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纪录和总观影人次纪录,同时也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③。

       与物质消费④相比,居民文化消费近年来增长态势更为明显。如图1所示,2008年以前,我国居民人均实际物质消费增速与文化消费增速间并未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分。但2008年以来,随着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居民物质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支出增速开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居民对于食品、衣着等物质类商品的实际消费增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则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基本都在物质消费增速之上。进一步看,2008年以来,得益于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居民人均实际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1 我国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和其余消费支出的增长趋势(2003-2019年)

       注:图中数据均系作者剔除价格因素后计算所得,原始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8年,国内物价快速上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萎缩造成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居民部门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此外,2013年前由于国家统计局针对城镇和农村住户的调查分开进行,因此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是按城乡人口比例加权计算得到。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因此2013年及以后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来源于此项调查。考虑到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与2013年前的分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径有所不同,为方便对比,2013年之前的增速按旧标准测算得到,而2013年以后则是按新标准进行测算得到,2013年则由于口径差异问题不予对比。

       文化消费趋于刚性已经成为居民消费行为的新特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是,背后的原因与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看,我国关于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研究存在一些盲点。从实际层面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新特点既有助于从需求侧加深对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理解,同时也能从供给端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明新方向,从而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命题

       (一)文献综述

       文化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消费。受文化消费发展水平制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从经济学视角对文化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学者们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研究文化消费。但随着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复苏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欧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市场越来越繁荣,因此其消费重心开始向精神文化领域转移。1966年,Baumol和Bowen出版著作《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其中关于“成本病”的研究成为人们公认的文化经济学的起点和里程碑,之后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欧美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文化经济学开始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学者们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一些学者基于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研究。Cameron认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与其他商品无异,因此可以采用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从收入、价格及偏好三个基本要素入手研究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1]但也有不同意见,如Lancaster指出,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只强调消费数量对效用的影响,忽视了消费产品自身属性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考虑到现实中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在对文化消费进行研究时不能用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来分析。[2]不仅如此,Lancaster等学者还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新消费理论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新消费理论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策不仅受收入、价格和偏好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产品属性和质量的影响。在新消费理论提出后,以Throsby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开始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3]随着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创新性地提出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文化资本理论可细分为习惯形成理论⑤[4]、理性致瘾理论[5,6]和在消费中学习模型[7]三个部分。

相关文章: